2016-09-25 20:40 来源:网友分享
瑜伽能加速新陈代谢,去除体内废物,形体修复、调理养颜从内及外,;瑜伽 能带给你优雅气质、轻盈体态,提高人的内外在的气质;瑜伽能增强身体力量和肌体弹性,身体四肢均衡发展,使你变得越来越开朗、活力、身心愉悦; 瑜伽能预防和治疗各种身心相关的疾病,背痛、肩痛、颈痛、头痛、关节痛、失眠、消化系统紊乱、痛经、脱发等都有显著疗效;瑜伽能调节身心系统,改善血液环 境,促进内分泌平衡,内在充满能量。
最重要的是:
瑜伽能消除烦恼——减压养心,释放身心,全身舒畅,心绪平静,冷静思考,达到修心养性的目的;
瑜伽能提高免疫力——增加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组织,使身体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瑜伽能集中注意力——是学生及压力人群提高学习及工作效率的最佳休息法、锻炼法;
瑜伽能让你跳出心灵的限制,从而更好地回归角色,并坦然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增加活力,来处瑜伽对脑部与腺体的作用。
外观与心情的年轻:瑜伽减少面部皱纹,产生天然的“拉皮”效果。
活得更久:瑜伽影响所有长寿的条件,如脑部、腺体、脊柱与内部器官。
增加疾病抵抗力:瑜伽锻炼出一副健壮的体格,免疫能力也增加。这个加强的抵抗力可以对付从感冒到诸如癌症的各种严重病症。
改善视力与听力:正常的视力与听力主要是靠眼睛与耳朵得到良好的血液循环与神经传送。
心智情绪的改善:由于瑜伽使包括脑部在内的腺体神经系统产生回春效果,心智情绪自然会呈现积极状态。它使你更有自信,更热诚,而且比较乐观。每天的生活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历史
瑜伽,不仅只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么简单。瑜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瑜伽的基础建立在古印度哲学上,数千年来,心理、生理和精神上的戒律已经成为印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健康的身体。
发展
前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英文: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帕坦伽利被尊为瑜伽之祖。
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一般认为他诞生于公元前约200至500年间的印度拉尔(Ra'r'h)地区。传说中, 帕坦伽利的母亲哥妮卡(Gonika')是个饱学的瑜伽行者,她一直希望将所学传给一位贤能之士但未能如愿。哥妮卡心里想说她的生命所剩无几,她就向太阳神祈求,希望可以赐给她一位所寻觅的贤者。她双手捧水闭眼向太阳神祷告,正当她要献水给太阳神时,她睁眼看到手中有一条小蛇,小蛇瞬间化成人形,向她说:“我想做你的孩子。”哥妮卡答应了,并为他取名Patanjali。Pat的意思是掉落,an‘jali的意思是双手合十,因为帕坦伽利就像由天掉落至她手中的人,所以就取名为Patanjali。
古典瑜伽
瑜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衍生出很多派别。 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五大体系。不同的瑜伽派别理论有很大差别。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信仰瑜伽是将前者综合并衍生发展而来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王瑜伽功偏于意念和调息;昆达里尼瑜伽着重能量的唤醒与提升。这些不同体系理论的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智瑜伽
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平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在,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业瑜伽
业是行为的意思。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性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的行为。瑜伽师通常采取极度克制的苦行,历尽善行,崇神律己,执着苦行,净心寡欲。他们认为人最好的朋友和最坏的敌人都是他本身,这全由他自己的行为决定。只有完全的奉献和皈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
为了实现“对心的控制”,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在《瑜伽经》中提出了瑜伽修行所必须的修法,这些功法是:
1、持戒(yama) :
指必须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诚实、不盗、不淫、不贪等。《瑜伽经》认为,在作瑜伽功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充分的道德修养,否则的话,他的心是不会平静的。
2、尊行(niyama):
(1)清净(对身体和食物的清净,为“外净”;对内心污浊的清净,为“内净”)
(2)知足(不求自己份外之物) (3)苦行(忍受饥、渴、寒、暑、坐、立等痛苦,遵守斋食、巡礼、苦行等等誓戒)
(4)读诵(学习经典、念诵圣音——唵“Om”)
(5)敬神(敬信自在天大神,为神奉献一切)等。
3、体位(asana):指保持身体平稳、轻松自如、精神放松。包括莲花坐、英雄坐、吉祥坐、金刚坐、至善坐等等。
4、调息(pranayama):
指调整和控制呼吸。《瑜伽经》指出,调息时首先要注意呼吸的三种作用:向内吸气的作用、向外吐气的作用、不吐不吸长长将气储于胸腹之中的作用。
此外,还要注意四件事:
(1)“处”,指气息吸入后,气息在胸腹之内所到达的范围;气息吐出以后,气息在宇宙中达到什么地方。
(2)“时”,指呼吸的时间。要求在呼气吐气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速度适中、间隔和节奏合宜。
(3)“数”,指呼吸的次数。要求出气入气一定要徐缓而轻长,切忌短促、粗急。
(4)“专注一境”,指调心的问题,在呼吸时,要将意念专注在某一点上,不能分散。
5、摄心(Pratyahar):
指抑制各种感觉感官,使感官的活动完全置于心的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