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8 10:12 来源:网友分享
尿蛋白在肾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在检查时很多患者也发现自己出现尿蛋白的问题,那么尿蛋白的危害有多大呢?尿蛋白的出现往往是肾脏功能出现问题的表现,患者在发现尿蛋白出现后一定要检查明确其原因,及时的进行治疗。
尿蛋白的危害
一、蛋白尿的系膜毒性
在肾衰模型中,可以观察到血清蛋白在肾小球系膜中的蓄积,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区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蛋白尿肾病模型中,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二、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生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
三、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出现蛋白尿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可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PDGF、FN和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四、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蛋白尿重吸收各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尿蛋白的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如何预防尿蛋白的出现呢?
尿蛋白的预防方法
一、饮食改善
对于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最好吃清谈、易消化、新鲜蔬菜、水果、低脂、低糖、适量饮水。忌羊肉、辛辣、刺激、海鲜、牛肉等食物。
二、预防感染
对于已经出现尿蛋白的患者,一定要避免感染的发生,像感冒、外伤都需要积极的预防。
三、合理用药
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要避免滥用药物,肾病病人都要禁用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肾毒性药物。禁用青木、木通等马兜铃酸类药物。
大家都知道,作为肾脏病的窗口检查,尿常规囊括了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尿糖等多个筛查指标,可以筛查出包括肾炎、泌尿系感染、糖尿病、肾间质疾病等。但是,尿常规检查作为检测指标,比如评价肾病治疗效果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当尿常规尿蛋白(-)后,更是无法检测,因此,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特别重要。
如何留取24小时尿标本?这里作个介绍:首先选择清晨一个时间点(比如早上7点),这个时候排尿一次,这个尿是不要的;之后,把所有尿都留在一个容器里面,直到第二天早上同一个时间点再排尿一次,这次的尿是要的;以上就是24小时尿了,在排第一次要的尿是,同时在容器里放入适量的防腐剂(一般用戊二醛,一般在开化验单时,检验员都会给予防腐剂,防腐剂有毒,切勿入口!)。留好尿液后要测定总量(量筒、量杯,如果没办法测定,也可以全部拿到医院测定),然后取一些(10-20ml就可以了)尿液送医院检查就可以了。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疗效评价非常有用。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阴性对应尿蛋白定量在0.5g以下,一个+以上不能完全估计尿蛋白量,比如病人治疗一个月后,尿蛋白仍是++++,但若尿蛋白定量从10g以上降至4-5g,这说明治疗还是有效的;而有时尿蛋白++++降至+++,这却不一定说明有效;特别是在尿蛋白(常规检查)转阴后,尿常规检查已经不能说明问题,只有通过尿蛋白定量,才能明确尿蛋白是否真正转阴,治疗需要时间等。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
临床上,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病情程度看其带有几个+。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常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肾病早期发病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就医时,肾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为后期肾病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养成良好的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随时关注自身的身体情况,查看有无并发肾病。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除医生要在治疗中精心指导病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理药物剂量和种类外,病人也要尽力与医生配合,坚持用药,使治疗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高血压治疗“达标”,是指降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然如希望达此目的,必须降低血压。
那么血压降到多低才算达标呢?根据现有证据已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降到130/80mmHg以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多于1克,表示肾功能受损时,血压应降到低于125/75mmHg才好。
有一点须说明:专家规定上述标准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的目标。由于每个高血压病人的年龄、病变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病人甚至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并非每个病人都能使自己的血压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努力坚持治疗的人的达标率会高于不规则服药的患者。对舒张压不高的老年人,他们的收缩压降到150mmHg以下也可以,因为有些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收缩压很难降到140mmHg以下。
控制高血压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要想更好地控制我国人群血压水平,患者、政府和医务人员都需努力。老百姓要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多了解卫生常识,重视高血压的危害。35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接受科普与医务人员的指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高血压患者要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治疗,尽可能使血压控制到较低或正常水平,并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不高者,要重视一级预防。特别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并戒烟、少饮酒、控制体重、保持平衡心态。
医务人员对防治高血压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要提高老百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要重视对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降压治疗要早期开始;帮病人调节降压药,努力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鼓励病人坚持治疗,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与经济情况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
目前我们希望更好地控制高血压,除患者要看病、医生要提高诊治水平外,政府应起什么作用呢?
据估算我国目前已有高血压患者16亿,已引起政府及有关卫生部门的重视,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老百姓对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性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政府需要办的事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