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14:50 来源:网友分享
白天渐长夜晚渐短,人的活动增多,热量、血糖消耗增多,糖尿病人很容易出现低血糖。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内科主治医师王洋提醒,“糖友”要预防低血糖,同时注意切勿贪凉。
人体内血糖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非常密切,到了夏天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这是因为夜晚渐短,睡眠较少,人体热量消耗增加,加上天气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糖类的摄入量减少,因此低血糖的发生率会增加。
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多是在夜间或者睡觉的时候,患者多感到头晕、出汗多、全身发抖,甚至手脚抽搐、出现昏迷。王医生提醒患者及其家属,遇到这种情况,首先得保持冷静,患者可喝点糖水或25%的葡萄糖水,最好快速检测血糖,进一步确定是否是低血糖。一般来说,多数人低血糖症状能慢慢缓过来。如果情况很重,而且家里有条件,也可以马上静脉注射25%—50%的葡萄糖20—30毫升,这样会更快速恢复血糖的正常值,然后再紧急送附近医院。
此外,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的门诊中,经常见到一些糖尿病患者体重越来越重、血糖越来越高、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这部分人很多都曾有过严重低血糖的经历。对低血糖症状的恐惧而防御性多进食,或是这部分人血糖反复波动、不达标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低血糖造成严重的身体器官损伤,低血糖导致的肥胖更加普遍,在肖新华等内分泌医生看来,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障碍。很多病人因低 血糖住院治疗,返家后一段时间来复查,发现体重增加了不少,血糖控制效果变差,甚至患者自行盲目加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饮食失控,恐惧心理作祟。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致使这部分糖尿病人因恐惧而预防性的多食,长期多食造成体重增加,相应地血糖升高,病人没认识到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盲目加大药物剂量,这样又会导致血糖偏低,继续多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出现体重、药量与血糖一起飙升的局面。长期下来影响病人的治疗信心和 依从性。
把血糖降低到正常人的水平,被不少糖尿病人奉为圭臬。实际上,血糖水平不应一概而论,也绝非越低越好,要因人而异。
对发病较早、年龄较轻、并发症相对较少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得越接近正常人,越能保证其生活的正常化,但是这都是在不增加其低血糖风险的前提下。对于年龄较大、并发症多的人群来说,目标水平要放宽,硬要求血糖接近正常,低血糖的风险就大大增加了。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低血糖高风险人群,肖新华提醒说,选择药物上,尽量避免长效强效促胰岛素分泌的磺脲类药物或大量胰岛素,如果使用上述药物谨记把握药量,试着从小剂量开始,慢慢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