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9 12:00 来源:网友分享
经常做噩梦,睡姿你可能选错了!
睡眠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睡觉并不是倒在枕头上,盖上被子合眼一宿,再睁开眼睛醒来这么简单,它是一个复杂的渐变过程。睡眠的姿势与睡眠的质量有很大的关关系。睡眠的姿势,不外乎右侧卧位、左侧卧位、仰卧位和俯卧位四种体位,这四种体位各有利弊。
【仰卧】
仰 卧位时,肢体与床铺的接触面积最大,因而不容易疲劳,且有利于肢体和大脑的血液循环。但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比较胖的老年人,在仰卧位时易使舌根向后坠 缩,引起呼吸不畅而出现打鼾。重度打鼾时出现大声的鼾声和鼻息声不仅会影响别人休息,而且可影响肺内的气体交换而出现低氧血症。同时仰卧时,手容易放在胸 前部压迫心脏,易做噩梦。
【右侧卧】
右侧卧位时,能使全身肌肉松她,呼吸舒畅,还能使心 脏、肺和胃肠的生理功能降到最低限度,这时心脏不受压迫,肺呼吸自然,能保证身体在睡眠状态下所需要的氧气。由于胃的出口在下方,故有助于胃中食物的排 出。但右侧卧位可使右侧肢体受到压迫,影响血液回流而出现酸痛麻木等不适。
【左侧卧】
左侧卧位,不仅会使睡眠时左侧肢体受到压迫、胃排空减慢,而且使心脏在胸腔内所受的压力最大,不利于心脏运输血液,也容易做噩梦。
【俯卧】
俯卧位易使呼吸不自由,压迫内脏,引起噩梦,并影响脸部皮肤血液循环,使面部皮肤容易老化。
因 此,睡眠不宜选择左侧卧位和俯卧位,最好睡右侧卧位,仰卧位次之。易打鼾的中老年人和有胃炎、消化不良以及胃下垂的人最好选择右侧卧位。每天保证正常的睡 眠时间是很重要的,一般成年人应该在6~9个小时。比如晚上10~11点睡觉,早上6~7点起床,这样可以使人维持一个较稳定的生物节律,对人体身心都是 有益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主要的“睡眠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腹前区,即视交叉上核,该区病变除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外,还可导致体温及进食活动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医学上对睡眠的探讨,始于寻找“睡眠中枢”,位于下丘脑或第三脑室侧壁的病变能够产生持久的昏睡,但非生理性睡眠,亦不能解释醒-睡周期。当前认为和睡眠有关的解剖部位相当广泛,至少包括额叶底部、眶部皮质。视交叉上核、中脑盖部巨细胞区、蓝斑、缝际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以及上行网状系统等。
牵涉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腺苷、γ-氨基丁酸、5-羟色胺,以及神经肽类如S因子、δ睡眠导致肽(DSIP)等。
例如,视交叉上核及其相关联的视网膜-下丘脑束,具有自身节律性活动功能,在动物中为醒-睡周期的起步点,在人类可能为复杂的起步机构的一部分。又如缝际核含有5-羟色胺能神经元,破坏脑桥的缝际核可以抑制REM的发生,同时破坏中脑的缝际核则SWS消失;蓝斑和蓝斑下区含有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在觉醒和REM中放电频率增加,而SWS中则减少。破坏蓝斑和蓝斑下区也可使REM消失。神经肽中S因子和DSIP已可浓缩成药剂,注射后能产生S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