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贴:“圆滑的字:温和、亲切的人。顺从、且不善坚持自我。适应性强、不树敌。
大字:直爽、明朗。充满自信、外向性格。毫不犹豫地坚持自我。
工整的字:注意力集中,能控制住自己的人。不常被情绪左右。”
论证观点:
从一个人的书写笔迹可以推测他的性格特点,这种思想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汉代文学家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认为一个人的字迹可以体现出他的道德品性。在西方,使用笔迹推断性格的技术则被称为笔迹学(graphology),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经过多年发展,笔迹分析在西方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不仅有许多专门的笔迹分析公司、培训课程,一些企业甚至还将其应用到人事选拔工作中。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所谓的“笔迹心灵学”。据宣称,笔迹分析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不仅可以评估性格,还可以帮你寻找合适的对象,为各种重大的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推测的基础
从形式上看,笔迹学和星座、血型类似,都试图通过一些直接可见的、易于辨别的指标来推测难以把握的内在性格。这样的预测体系如果有效,前提是确实存在一种强有力的机制,能够将性格与指标联系起来。无论是星座、血型还是笔迹学,对于背后的机制都没有给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解释。
书写属于一种后天习得的技能,涉及到手部肌肉的复杂精细运动,并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还原为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但是这种关联太过空泛,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或书写方式,仅凭这样微妙的关系不足以支撑起一套有实际价值的预测系统。
从各种笔迹分析体系来看,许多分析规则其实是基于一种朴素的联想,比如字迹的“圆滑”代表性格的“圆滑”,笔画的“果断”代表性格的“果断”等等。这种语义联系更像是一种隐喻,很难想象出有什么现实基础。
科学检验
虽然笔迹学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是作为一种性格预测体系,其有效性还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评估的。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不少研究者曾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涌现出了许多验证性研究。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找一些被试提供书写文字,并完成性格测验,然后把书写材料交给笔迹分析师做性格分析,再与被试自己的性格测验结果做比对。为了控制书写内容的影响,一般会要求被试书写中性的内容(如说明性文字)。
很遗憾,在这些严格控制的检验中,笔迹分析师的预测一般不会比纯粹的猜测强多少。1992年,心理学家Geoffrey A. Dean对于200余项关于笔迹和性格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笔迹分析和性格的相关系数仅为0.12,也就是说笔迹学准确预测性格的比例不到2%。如此微弱的效应不具有任何实际应用的价值。另外,不同分析师之间的一致率也比较低,相关系数仅为0.42,而非专业人士的判断一致率也能达到0.3,说明笔迹分析缺乏一套成型的标准,这进一步限制了其有效性。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也认为笔迹学在人事选拔中的有效性为零,与星座并列。
为什么信?
既然笔迹分析如此不准确,为什么许多人还愿意相信呢?可能有以下几点理由:
首先,笔迹学的朴素思路迎合了大众的思维模式。性格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笔迹学将抽象的性格特征和具体的笔迹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语义联想建立起直观的对应关系,这套系统平易近人,能够满足一般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需求。
其次,在笔迹分析实践中,笔迹分析师经常会利用许多笔迹之外的线索来做出推断,所以听上去好像有些道理。比如一些分析者会基于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的手迹分析他们的性格,讲得头头是道,但这种分析其实是先了解了目标的性格特点,再把笔迹特征套上去。另外书写的内容也会提供线索,比如一段非常哀怨的文字的书写者更有可能性格忧郁,这样的推论和笔迹线索也没有什么关系。如上文所述,在严格的科学检验下,分析师的准确率就和纯粹的猜测差不多了。
最后就是著名的“巴纳姆效应”,也称为“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空泛的、笼统的描述特别符合自己,即使这些描述是随机选取的。星座、笔迹学之类的伪科学都利用了这种认知偏差,它们给出的预测推论都是大而化之、广泛适用的,巴纳姆效应使得我们很容易接受这样的陈述,认为其有些道理。
参考资料
[1]笔迹能推断性格吗? 沉默的马大爷
本文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