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Nature Genetics发布GWAS研究新成果

2016-07-23 21:17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7月20日讯 来自安徽医科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香港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对中国人和欧洲人进行了全全基因组关联荟萃分析,鉴别出了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10个新位点。

  安徽医科大学的崔勇(Yong Cui)教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Timothy J Vyse教授,及香港大学的香港大学杨万岭(Wanling Y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崔勇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性皮肤病,特别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具备丰富经验。杨万岭教授则长期致力于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受到遗传学(66%的遗传可能性)严重影响。SLE在不同种群间的发病率有着显著的差异,相比于非裔和亚裔个体,欧洲人的患病率要低3-4倍。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改变了人们对于SLE遗传病因的认识,对欧洲人群的最大型研究(4,036个病例和6,959名对照)发现了41个常染色体位点的关联证据。同时,两项已发布的中国人群GWASs研究和针对亚洲人的一些后续研究在31个位点发现了关联,其中包括未在欧洲人中公布的11个位点。因此,在这两个种群中通过GWASs已定位了52个SLE疾病易感性常染色体位点。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报道称完成了SLE全基因组的跨祖先(transancestral)研究。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组合了来自中国(1,659个病例和3,398个对照)和欧洲(4,036个病例和6,959对照)种群的3个GWAS数据集。对这些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证实一半以上发布的SLE遗传关联存在两个种群中。对中国(3,043个病例和5,074个对照)和欧洲(2,643个病例和9,032个对照)受试者开展的一项复制研究发现了10个从前未报道的SLE位点。

  这项研究提供了进一步地证据证实,大多数的SLE遗传风险多态性包含在两个种群的同一区域中。此外,比较风险等位基因频率和遗传风险评分表明在非欧洲人(包括亚洲人)中SLE患病率增高具有遗传基础。

  精准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全球医学界一大难题。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表观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陆前进教授率研发团队,经三年努力研发出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型诊断标志物,在国际上首次将对该疾病的诊断提升到基因水平。成果已申请我国和国际发明专利,有望随后应用于临床诊断中(中南大学陆前进教授研究组发文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 )。

  当细胞死亡时,一种酶无法分解涌入血液中的DNA可能是红斑狼疮中炎症的主要驱动者。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在小鼠和人类患者身上获得的研究结果发布在2016年6月9日的Cell杂志上(Cell发布重要免疫发现 )。

  一次偶然地观察小鼠的大小差异时,研究人员发现一个消化死细胞的过程--LC3相关吞噬作用(LAP)发生缺陷可能导致了一种红斑狼疮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们将这项研究在线发布在2016年4月的Nature杂志上(Nature揭示重要免疫发现 )。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