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 19:3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8月27日讯 异国情调和色彩斑斓的金丝猴,整日在中国、缅甸和越南山区森林的树梢上觅食。虽然这一濒危物种的分布一度曾非常广泛,但是仅限于片段化和高海拔(4500米)的山地森林,从而使得它们成为进化生物学家的一个吸引人的研究热点,来揭示隐藏在它们适应性背后的遗传学机制。
现有五个物种具有不同的人口普查规模,是公认的:R. roxellana,川金丝猴,共计约25000只;R. brelichi、灰金丝猴(800只);R. bieti,黑色或云南金丝猴(2000只);R. avunculus,超罕见的Tonkin金丝猴(200只)和R. strykeri,缅甸金丝猴(300只)。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李明(Ming Li)研究员和诺和致源的李瑞强(Ruigiang Li)博士等人,已经测序、组装和分析了来自四个金丝猴濒危种的38只野生金丝猴的基因组突变(来自42只金丝猴的基因组图谱:27只金色、4只灰色、2只缅甸和9只黑色),这是类人猿之外的最大的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分子生物学和进化领域的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相比较其他灵长类动物,他们在不同的金丝猴当中发现了相同数量的有害突变,以及减少的遗传多样性,这表明它们遭受了严重的种群瓶颈或可能的近亲繁殖。研究人员重建了它们在过去200万年的进化史,包括主要的气候冰川运动、地质(西藏高原隆起)和可能驱动种群隔离和种群分布的消退。
在一个物种--黑色金丝猴中(在野外发现了约2000只),他们发现了一些低氧相关基因,可让它们比其他任何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能够在最高海拔繁衍(在长江和湄公河之间的狭窄区域,海拔高度3400米至4500米)。尽管要面对低温、缺氧和在冬季的冷冻温度中寻找食物的相关挑战。
这项研究首次仔细分析了这种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揭示了这种罕见的灵长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人口分布和适应性。
李明研究员主要从事濒危灵长类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我国濒危灵长类(以疣猴亚科为主)的保护基因组学、进化生物学、行为生态学等方面。在有关金丝猴等疣猴亚科的演化历史、谱系格局、适应性进化、行为生态以及保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14年11月,李明课题组和诺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金丝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为解析金丝猴适应植食性的分子机制、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该研究成果于2014年11月2日在线发布于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Genetic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