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罗振革研究组连发神经学重要成果

2016-08-29 09:45 来源:网友分享

  2016年08月28日讯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罗振革研究组主要研究神经元形态发生和突触形成的分子机制,重点关注神经元极性建立机制和调节轴树突分化的胞内外信号机理;另外, 以神经肌肉接头为模型,研究突触分化和重塑的分子机理。

  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把寨卡病毒对孕妇的风险列为值得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科学家紧急行动起来应对该危机。母体病毒感染是否直接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尚缺少实验依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病原生物学和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展开密切合作,以小鼠为模型研究了寨卡病毒的垂直传播对子代动物脑发育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3日在线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他们利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疫区回国的病人身上分离的寨卡病毒株,用其感染怀孕的小鼠后可以跨过胎盘屏障,直接靶向胚胎期小鼠的大脑皮层神经前体细胞,抑制其增值,导致神经前体细胞的耗竭,最终造成大脑皮层面积的缩小。进而他们发现,病毒感染造成子代动物脑中基因表达网络的紊乱,其中很多小头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

  该研究提供了孕期寨卡病毒感染影响子代脑发育的直接证据,为评价治疗性药物或疫苗提供了理想动物模型。该项研究主要由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的武孔彦、左国龙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李晓峰等人完成。通讯作者是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研究员罗振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秦成峰。

  皮质的扩张和折叠,往往与更高智力的进化有关,但是皮质折叠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我们仍然知之甚少。类人猿特异性基因TBC1D3在类人猿进化过程中经历了片段复制,但是它在大脑发育中的作用,还尚不明确。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宫内电穿孔法发现,TBC1D3在小鼠心室皮质祖细胞中的表达,可引起心室放射状胶质细胞(vRGs)的分层,并促使产生具有外放射状胶质细胞(oRG)典型形态的自我更新基底祖细胞,它们在灵长类动物中最丰富。

  此外,TBC1D3在培养的人类大脑切片中的下调,可降低oRGs的产生。有趣的是,由于宫内电穿孔或TBC1D3转基因表达而造成的局部oRG增殖,往往是皮质区域折叠的根本原因。因此,该研究小组确定了一个似人类基因,在调控皮质扩展和折叠的过程中,对于oRG的生成至关重要。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医药科研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