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16:10 来源:网友分享
2016-10-11 讯 保健品当药品来吃,八旬老人住进了医院;被一口一个“爸妈”地叫,空巢老人动了心,花7万元买了保健品;一年听了30多场讲座,一向省吃俭用的老人买了10多万元的保健品……
10月9日,四川省消委会发布老年人消费情况,保健品已成为老年人消费投诉的重灾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消委组织接到消费者投诉涉及保健食品、保健用品方面的案件325起,受骗的老人多为空巢老人。
保健品投诉325起忽悠老人“套路”深
一张传单,一场讲座,成都81岁老人黄秀丽和保健品“杠上”了。
“讲座是免费的,还免费给我们检查身体。”黄秀丽说,正是那次检查,她被查出血液循环不好。随后,一名声称大学教授的男子向她推荐了价值4000元一瓶的药,说成分取自牦牛鞭、山药等名贵药材。
自此之后,黄秀丽和老伴儿接到无数电话,电话那头,年轻小伙和姑娘一口一个爸妈地叫着,老两口听得高兴,掏钱买了对方推销的各种保健品,花光了7万元积蓄,“但感觉吃了后并没什么效果。”
成都青白江85岁的蒋弘毅每月3000元的退休金全花在保健品上;成都金牛区的丁大爷花光了积蓄,还成了“月光族”……这些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空巢老人。
省消委会秘书长肖向荣介绍,专家讲座、患者现身说法;免费体验、优惠赠送;亲情关爱、殷勤上门都是忽悠老人的常用“套路”。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消委组织接到消费者投诉涉及保健品方面的案件325起,“因为经营者多打亲情牌,空巢老人极易中招。”肖向荣呼吁年轻人多关心家里的老人,“特别要多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多与老人沟通、交流。”
近8成消费者搞不清保健品与药品
今年7月,凉山州西昌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对当地中老年消费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45%的消费者有购买保健食品的经历;37%的消费者赞成购买保健食品。值得注意的是,78%的消费者不了解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不同。
2015年5月,井研县三江镇金仓村83岁的余先生因胸腔疼痛、胃胀恶心进了医院,罪魁祸首就是老人在卫生站买的能治“咳、喘、累”的胶囊。原来,老人肺不太好,卫生站工作人员把这个对人体肺部有保健作用的保健品当做药品销售给他。在当地消委会的调解下,卫生站对余先生给予2万元赔偿,而卫生站涉嫌违法经营的行为也已移送当地食品和质量监督管理局另案处理。
提醒 认清小蓝帽标志记得索要发票
肖向荣提醒老年消费者,保健品并非药品,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去检查就医。
此外,在购买保健品时,除了要因需购买、到证照齐全的销售场所购买外,还要注意辨别真伪。正规保健品有小蓝帽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标志为蓝色图案,下方有“保健食品”字样,国产保健食品为“卫食健字 第号”或“国食健字第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进食健字第号”。购买保健品后,记得索取正规票据并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