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 15:06 来源:网友分享
1、过多的出汗脚
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情绪紧张引起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运动等,会导致过多的出汗脚。
2、疾病
足部的某些疾病,例如足部趾间的足癣等皮肤病。
3、常穿胶鞋、尼龙袜
常穿胶鞋、尼龙袜等透气性差的鞋、袜等。
4、不注意足部的清洁
或是有些人不注意足部的清洁,足部皮肤温度和汗水形成的湿度和皮屑和组成微生物对足部皮肤表面(特别是厌氧菌)繁殖,滋生腐败和合适的条件,再加上尿酸的汗水、乳酸和其他有机物质的分解。结果,恶臭。如果你不注意脚下的清洁,更多的将有助于它的气味。
5、多汗
足部多汗,同时汗液蒸发不畅,致使表皮呈白色浸渍状,尤其以趾间最明显,严重多汗可引起水疱、糜烂或角化过度,很容易继发真菌感染而引起脚臭。
1、爽脚粉止痒袪湿
材料:滑石60克、生甘草、黄连和苍朮各10克、冰片5克。
功效:滑石、生甘草、黄连清热,苍朮消肿,冰片缓搔痒。
做法:材料磨成粉,出门前、洗澡后各用1次,敷脚底、趾缝。
2、泡脚汤消毒清热
材料:明矾30克,黄柏、苦参根、艾叶20克、蛇床子15克。
功效:明矾、艾叶止痒,黄柏和苦参根清热,蛇床子治湿癣。
做法:药才加3000cc。水煮滚转小火煮10分钟,放温后泡脚。
3、按穴位利水代谢
穴位:可多按压小腿肚内侧上缘、近大腿交界处的阴陵泉穴,及膝盖外侧与脚踝连线正中间点的丰隆穴、脚踝内侧后缘向上2吋约3横指宽处的复溜穴。
功效:阴陵泉穴有助补养脾胃、利水、改善下肢浮肿与脚汗,丰隆穴能祛散脚部的寒湿邪气,复溜穴可补益肾阴、治疗潮热盗汗。
做法:以指腹按压至微酸,以上穴位均每次按5分钟,每天可按1~3次,天天按。
1、梨皮治脚臭
把削下来的梨皮,直接往脚气处擦就可以了。
2、白矾治脚臭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3、米醋治脚臭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气,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此方对脚气的其它症状亦有效,注意选用"酿造醋"。
4、大蒜治脚臭
生大蒜头两只,去皮放入半斤醋内泡3天,再用大蒜头擦患处,每日3次。连用7-10日,有消炎和杀死细菌之特效。
5、韭菜治脚臭
鲜韭莱250克,洗净,切成碎末放在盆内,冲入开水。等冷却到能下脚时,泡脚半小时,水量应没过脚面,可同时用脚揉搓。一个星期后再洗一次,效果较好。
6、黄豆水治脚臭
黄豆150克,水约1公斤,用小火约煮20分钟,待水温能洗脚时用来泡脚,可多泡会儿。治脚气病效果极佳,脚不脱皮,而且皮肤滋润。一般连洗三四天即可见效。
7、盐姜水洗脚除脚臭
热水中放适量盐和数片姜,加热数分钟,不烫时洗脚,并搓洗数分钟,不仅除脚臭,脚还感到轻松,可消除疲劳。
8、萝卜熬水治脚臭
用白萝卜半个,切成薄片,放在锅内,加适量水,用旺火熬3分钟,再用文火熬5分钟,随后倒入盆中,待降温适度后反复洗脚,连洗数次即可除去脚臭。
9、碱面治脚臭
夏天脚出汗多,容易患脚气。晚上临睡觉前,用碱面一汤匙(即蒸馒头用的碱面),温水溶化后,将脚浸入碱水中,泡洗30分钟左右,轻者两三次,重者四五次即好。
1、勤换袜子:袜子是引起脚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人不喜欢换袜子,确切的说是懒得换,懒得洗,经常穿同一双袜子,久而久之便会造成脚气,建议此类朋友要学的勤快点,每天动手洗洗袜子并不是什么难事,劳动的同时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预防脚气。
2、没事泡泡脚:泡脚是一个号习惯,经常泡脚可以改善脚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脚部血液流动,每天坚持泡脚15到30分钟,如果你没有脚气可以预防,如果你有脚气,可以改善,当然除了能改善脚臭,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3、按摩脚部穴位:洗脚时,将双脚放在盆内温水中泡两三分钟,待双脚都热了,用一只脚的足跟压在另一只脚趾缝稍后处,然后将脚跟向前推至趾尖处再回搓,回拉轻,前推重,以不搓伤皮肤为宜。每个趾缝搓50一80次,双脚交替进行
4、增强抵抗力:注意营养,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能,对于那些产生脚气的病菌的抵抗能力就增强了,同样有助于我们改善我们的脚臭。
5、使用止汗剂:有些人天生就是湿脚,即便是每天更换袜子,穿透气鞋子也不能改善,此时我们可以采取辅助措施,配合使用止汗剂,看看能不能改善脚臭的毛病。
6、每天洗脚:很多人会有脚臭并非有什么隐疾,只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经常洗脚所致,建议此类朋友养成每天洗脚的好习惯,这样不但能够预防脚气,还能缓解一天的疲劳,既然有如此功效,何乐而不为呢。
温馨提示: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