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07:34 来源:网友分享
我不知道你的脚气严不严重,具体在什么地方,你可以先买我推荐的999皮炎平用一用,这个药没什么副作用,如果没有效果,也不会对你的皮肤有什么伤害,所以可以放心用一下。
如果没有什么效果,建议你一定要去当地医院的皮肤科找专家确诊一下,对阵下药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随便乱用药膏,以免对皮肤造成损伤,平时也少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辣椒一定要少吃。
春季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平时要多注意,一些所谓的农村偏方也不要太相信,不要随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手足癣对人的身心影响也是蛮大的,有的人很快就能治好,有的人则要长期受此困扰,希望你能早日康复
注意事项:
日常生活中,多吃蔬菜和水果对皮肤也是有好处的,这个不是瞎说的,他们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对人的身体有益无害,还能增强人自身的免疫力,还要注意饮食有规律,少吃辛辣的食物哦。
首先来说说这样药物适合的症状和疾病吧。这种药物适用于局限性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以及慢性湿疹,对于皮肤完好的、没有抓烂和化脓的皮肤有很好的疗效,如果抓烂了就不要用了。
其次,这种药物对小儿可能会有不良的反应,所以我建议小儿不要使用这种药物,还有就是运动员最好不要用,可能会产生一些刺激等,还有就是不要大面积使用,免得造成依赖性皮炎哦。
最后,一般来说,用药七天之类都可以康复的,如果七天之后还没有康复就要停止用药,及时就医检查,还有就是平时在擦药的时候尽量在洗澡之后擦拭,这样就可以保证皮肤表面的清洁哦。
注意事项:
皮肤瘙痒了,我们一定不要乱去抓挠,因为我们指甲可能会有很多的细菌,乱抓容易导致发炎和感染哦,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洗净患处,擦拭药物。
如果是早期刚发生的脚气,刚出了几颗小水泡的那种,可以去药店买点克霉唑乳膏,几块钱的那种就可以,不用太贵的,刚发生的可能坚持用一段时间就好了!
用克霉唑乳膏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是只涂抹症状部位就可以了,尽量在症状部位的周围以及脚趾等地方都涂抹到,避免面积扩散!
脚气比较特殊。不是那么好消除的。一旦发现就有可能一直好不了,这个就需要注意选对方法了!一般时间比较长的脚气症状用了克霉唑乳膏可能也不管用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中草植物精华了,这个使用也非常简单的!
第一步:先用木制的泡脚盆接上50度左右的热水,泡脚时间尽量保持在20-30分钟左右,记得每天的袜子都需要用开水烫洗,避免细菌更多哦,泡完脚以后擦干!
第二步:擦干后稍微晾一下就直接喷上足宁乐就可以了,一定要喷均匀,用完后一定记得在鞋袜里面都喷一喷,消消毒!
第三部:穿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穿通风透气的鞋子,避免脚不透气,使细菌繁殖更多!脚气不好反而加重!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脚气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4)木瓜30克,甘草30克。将上药水煎取汁,侯温后足浴5—10分钟,每日2次,每天1剂,连续5—10天。 (5)藿香30克,黄精、大黄、皂矾各12克,米醋1000毫升。将上药切碎置米醋中密封浸泡一周后;去渣,备用(浸泡时每天摇动数次),使用时取药液每天浸泡2—3次,每次20—30分钟,连续5—10天。
(6)丁香15克,苦参、大黄、明矾、地肤子各30克,黄柏、地榆各20克。上药水煎取汁,而后将药液候温洗足,每次10—15分钟,每日5—6次,每日1剂,每剂可用2次。
(7) 葛根,白矾、千里光各等量。将上药烘干研末,密封包装,每袋约重40克,每次取粉剂1袋倒入盆中,加温水约1000~2000毫升,混匀足浴,每次20分钟,7日为1疗程,连续1—2个疗程。
(8)白鲜皮40克,苦参、黄柏、苍术各30克,防风20克,荆芥穗、枯矾各10克,蛇床子、地肤子、黄精、藿香各50克,葱白4枚。上药加水约3000毫升煮沸,待温时将双脚浸泡在温液中lO—15分钟,每日2次,一般用药4-5剂即可。
(9)白醋500克浓缩至250克,加去皮大蒜头、花椒各30克浸泡2天,用醋液浸泡患处,日2次,1次10分钟,7天即可。
(10)除了上述方法,还可直接涂抹一些纯中药药膏,比如说之类的,能有效杀灭深层真菌,防止脚气复发。
温馨提示:
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才感染到对侧。水疱主要出现在趾腹和趾侧,最常见于三四趾间,足底亦可出现,为深在性小水疱,可逐渐融合成大疱。足癣的皮肤损害有一特点,即边界清楚,可逐渐向外扩展。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脓疱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此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