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6 11:34 来源:网友分享
1.皮疹的形态:相对于湿疹而言,接触性皮炎的皮疹倾向于单一形态,多数是呈急性皮炎改变,一般起病比较急。轻者仅有局部红斑和密集的小丘疹,轻度肿胀。重者发生大片水肿性红斑,有水疱、糜烂甚至是大疱。更严重的可以出现表皮溃疡、坏死。在少数反复接触致敏物的患者,皮损可呈亚急性、慢性皮炎的改变,出现局部浸润、肥厚、脱屑、苔藓样变。在皮下组织疏松部位,肿胀比较明显,局部皮肤光亮,纹理消失。
2.发病部位:接触性皮炎好发于暴露部位,皮疹的范围、形状与接触物的大小形状非常一致,境界清楚。但有少数患者由于搔抓,可将接触物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导致新的类似的皮疹出现。如果接触物是挥发性物质,如油漆、粉尘,则皮炎呈弥漫性损害,无明显的边缘界限,但暴露部位的皮炎要明显严重一些。当人的身体处于高度敏感时,皮疹也容易从局部扩散至全身。
3.自觉症状:接触性皮炎患者可伴有局部瘙痒、烧灼感或胀痛感。少数严重的病例,由于皮疹泛发或身体反应性高,可以有畏寒、发热、恶心、心慌等全身症状。
4.病程:接触性皮炎具有自限性,去除病因并经过治疗后,轻者一般一周之内就可以痊愈,严重的要半月左右才能恢复,但是在接触发病物质后依然可以再次复发。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黏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主要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可引起本病的物质主要有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物质三大类,其中尤以化学物质致病为多见。
1.有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的病史。
2.皮疹发生部位常在接触刺激物处。
3.皮疹形态常依接触物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如致敏物常为边缘清楚,以红斑、丘疹、水疱为主,也发生自家过敏;如为刺激物则常以红肿、水疱或大疱、糜烂甚至坏死均可发生。
4.有痒和烧灼感,重的有痛感、发热等全身症状。
5.病程有自限性,某些致敏物所致者可于除去原因后1至2周皮疹可消退。
6.致敏原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处理原则是停止接触致敏源,立即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应用安抚消炎止痒外用及内服抗过敏药物。必要时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选用抗菌素及内服。
接触性皮炎亦称毒物性皮炎,为皮肤或黏膜接触某些外界刺激物质或变应原发生的炎症反应。
皮损一般仅局限于接触部位,以露出部位为多,境界边缘清楚,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但亦可因搔抓或其他原因将接触物带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发病者,甚至因机体处在高度敏感状态而泛发全身。
去除原因和恰当处理后,通常数天或十余天后即可痊愈。但由于搔抓或处理不当、感染或刺激物未能及时除去,致使病程迁延变为慢性皮炎,类似慢性湿疹。
自觉灼痒,重者感疼痛,少数患者尤其是皮疹泛发全身者有时可引起全身反应,如畏寒、发热、恶心、头痛等。
1.对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致敏的物质,接触时应保持警惕性,尤其是过敏体质者,尽量远离,若接触后发生反应,应立即隔离,避免继续接触。伤湿止痛膏引起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以防病情加重。
2.对已患过接触性皮炎,则应尽量寻找致敏原因,加以除去,不要再接触。若已发病则应立即进行适当处理,避免搔抓、洗涤或乱用药物等附加刺激使病情恶化。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以湿毒外袭、肌肤蕴热型常见。
临床表现:局部潮红、肿胀、水疱、糜烂、渗出,严重者有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或微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剂:清热除湿汤加减。
方药: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白茅根30克,生地30克,车前草15克,蒲公英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10克。
方解:龙胆草、黄芩、车前草清热利湿,白茅根、生地清热凉血,蒲公英、大青叶清热解毒,甘草和中解毒。大便干者加大黄,湿盛者加泽泻、茵陈,发烧者加生石膏。
中成药:除湿丸6克,每日2次;二妙丸 6克,每日2次。
外治法:急性期以缓和安抚为主,伴大量渗出、糜烂,用马齿苋溶液湿敷。
西医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急性期以缓和安抚为主,伴大量渗出、糜烂,用3%硼酸溶液、马齿苋溶液湿敷。如已形成慢性炎症,可酌情选用低浓度角质形成剂,如3%黑豆馏油膏、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系统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及维生素C,或选用10%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严重时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内服或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