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07:48 来源:网友分享
湿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任何季节,但常在冬季以后复发或加剧,近年来湿疹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气候环境变化,大量化学制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精神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均有关系。
中医认为湿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是禀赋不耐,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一是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内外合邪,两相搏结,淫侵肌肤而发;或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湿疹的发生有很多的因素,是由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湿疹的病因可分为内因以及外因,一般内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具有的遗传性的过敏性体质,或者患者有消化不良、营养障碍、病灶感染以及内分泌紊乱、神经精神等因素。
湿疹的外因一般是由于寒冷、日光、干燥以及摩擦、搔抓等因素导致的,还有一些物质,比如肥皂、化妆品、花粉、皮毛、衣服染料等也可以引起过敏。
1、按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1)急性湿疹:发病急,常呈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和外阴部好发。在病程发展中,红斑、丘疹、水疱、脓疱、糜烂、结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现,但常有2-3种皮疹同时并存或在某一阶段以某型皮疹为主。常因剧烈瘙痒而经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亚急性湿疹:急性湿疹炎症、症状减轻后,皮疹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但搔抓后仍出现糜烂。
(3)慢性湿疹: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亦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
2、按部位可分为如下几种:
(1)乳房湿疹:多见于哺乳妇女,乳晕湿润、糜烂、结痂,时间稍久可增厚,发生皲裂,喂奶时疼痛。长期不愈。皮下有硬结者,应考虑并发湿疹样癌的可能。所以,对乳房湿疹应提高警惕,及时检查。
(2)阴囊湿疹:急性者有肿胀、流水、结痂。慢性者则增厚、苔癣化,甚痒并易复发。常与局部多汗,外阴刺激、神经内分泌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有关。
(3)女阴湿疹:多见大小阴唇及附近皮肤红肿、糜烂及慢性增厚,甚痒。常与霉菌性阴道炎、白带增多及内分泌紊乱有关。
(4)肛门湿疹:肛门周围湿疹急性期红肿、糜烂,慢性期呈浸润、肥厚,甚至发生皲裂。奇痒且痛,特别是在便后更加明显。由于经常搔抓,皮肤可变厚或变薄,萎缩发亮。儿童肛门湿疹多与蛲虫有关,成人多与痔疮、多汗有关。
(5)手部湿疹:发生于手掌部易浸润增厚,过度角化形成皲裂。手指端湿疹常反复发生水疱、结痂、增厚、脱屑,累及甲床部可影响指甲发育,致使甲板粗糙,凹陷不平。接触水、肥皂、洗衣粉等常使湿疹加重。
中医内治
(1)胎热证—婴儿期:面部红斑、小丘疹水疱、渗出。渗液干燥后橘黄色痂皮,舌质红,苔少,指纹紫色。治法:清心导赤,护阴止痒。
(2)湿热症—儿童期:主要在四肢、腘窝、肘窝见红斑,上有针头大小的丘疹、小疱,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痒重,搔抓后渗血或渗液,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治法:清热、祛湿止痒。抗敏灵冲剂有清热除湿解毒止痒作用;稍大一点的幼儿,还可用湿疹汤煎剂。
中药外治
(1)中药湿敷法(冷湿敷):药液不加热,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止痒中药,煎汁过滤,以4-5层纱布敷于患处,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适用于潮红、肿胀、糜烂皮损。
(2)涂药法:用自制的紫草油、中药ⅰ号、中药ⅱ号中药油剂涂于患处,以收敛、止痒,适用于亚急性湿疹及小的糜烂面。
(3)中药保留灌肠法:将中药液从肛门灌入大肠,不受吞咽功能限制,吸收快,药效迅速。 1岁以内药液20毫升;1-3岁30毫升。灌肠的动作要轻缓,留置时间30分钟,每日1-2次。
(4)喷雾法:是用雾化器雾化后,将中药液喷到皮损处以达到治疗目的,无机械刺激,但要注意保护眼睛。
皮炎湿疹的主要症状为瘙痒红疹、病情反复发作。此外,还可以表现为水疱、糜烂、渗透、结痂、脱屑、肥厚、皲裂等。并同时伴有剧烈瘙痒。皮炎湿疹是对同一类疾病不同角度的描述。它们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数皮炎可查出致病原。暂查不出致病原的,我们称之为湿疹。
曲池穴
位置:手肘弯曲成直角,在肘弯横纹的顶端处。
按法:以指腹按压,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随时按。
作用:清热消炎、抗过敏,减缓红肿、搔痒等症状。
风池穴在后颈脊椎最上缘、左右二侧约二指宽凹陷处。
风池穴
位置:后颈脊椎最上缘、左右二侧约二指宽凹陷处。
按法:以指腹按压,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随时按。
作用:可疏风解热、去湿、抑制发炎、消肿、止痒。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肚近大腿交界处侧边、往前约一指宽凹陷处。
阴陵泉穴
位置:小腿肚近大腿交界处侧边、往前约一指宽凹陷处。
按法:以指腹按压,每次10到15下,想到就随时按。
作用:健脾利湿、降火,缓解发炎、搔痒等不适症状。
温馨提示:
要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搔抓,日晒等,尽量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