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3 22:43 来源:网友分享
异位性皮炎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且容易复发的慢性病,幼儿时期的异位性疾病,包括异位性皮炎、气喘和过敏性鼻炎、结膜炎,这些都与个人体质及家族特殊敏感病史有密切关系。所以异位性皮炎与气喘或过敏性鼻炎往往是“三位一体”,宝宝只要有其中一种症状,另外两种也会随之出现。
婴幼儿期患者的皮肤呈现大片干燥红斑、丘疹,并伴有继发性小水泡性、渗出性及结痂性病灶,成人期则会慢慢增厚,儿童期介于两者之间,但并非每个病童都会完全经历这三期的变化。除了皮肤表面的变化外,另一大特征就是搔痒,季节变换、环境变化及外界刺激,都可能造成痒感而导致幼儿搔抓,而搔抓又会引起疹子,起疹子又会导致搔痒,如此恶性循环,不易痊愈。
异位性皮炎的患者皮肤耐受性差,所以任何的刺激都可能诱发严重的症状。这些刺激包括:食物、环境中的过敏原、细菌、冷、热、情绪等。所以如果能对这些因素加以适当控制,就可以让宝宝的皮肤不再红红、痒痒,并且降低异位性皮炎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1.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母亲有特应性皮炎者。其子女出生3个月内异位性皮炎发病率达25%以上,2岁内发病率达50%以上。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特应性疾病病史,其子女特应性皮炎发病率达79%。亦有研究发现,单卵双胎均发生特应性皮炎者达89%,而在异卵双胎中仅为28%。这些发现均提示异位性皮炎的发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Cookson等检查、随访了148例儿童期患有特应性皮炎的核心家系,发现特应性皮炎与染色体1q21和17q25连锁,哮喘与染色体20p连锁。总血清IgE水平与染色体16q-tel区域存在连锁关系。目前孟德尔人类遗传学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收录的特应性皮炎遗传易感性基因位点为20p、17q25、13q12~q14、1q21、5q31,q33、3q2l。Soderhall等对5个染色体区域进行连锁相关分析后,将异位性皮炎定位在14q11、11q13和5q31~q33,其中14q11包含T细胞受体a链和8链的基因位点,11q13则是IgE高亲和力受体-(the high affinity receptor for IgE,FceR—I)β链基因位点。Bradley等进行基因组连锁分析后,将异位性皮炎定位在染色体3p22~p24、18q21,同时半定量表型严重度积分提示异位性皮炎连锁在3q14、13q14、15q14~q15及17q21。
2.感染性因素
(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金葡菌):自1974年Leyden等,首先报道90%的异位性皮炎皮损中可检测到金葡菌以来,金葡菌在异位性皮炎发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备受关注。金葡菌是体表的暂住菌群之一,健康人皮肤中的金葡菌检出率甚低,仅为5%~30%,且主要存在于鼻前庭、腋窝、会阴、足趾擦烂区,鼻部的携带率为10%~45%。研究显示,在患儿的唾液中也有金葡菌的定植,患儿唾液中细菌检出率为90%,主要为酿脓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检出率为35%;健康儿细菌检出率为70%,主要为酿脓链球菌,仅1例(5%)检出金葡菌。患儿与健康儿比较唾液中金葡菌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病情的加重金葡菌的定植密度增大。金葡菌通过分泌一种超抗原特性的毒素,主要是肠毒素A—D(SEA—D)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21(TSST-21),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致使外毒素特异性IgE抗体升高,诱导和加剧异位性皮炎皮损的发生。金葡菌还可以分泌葡萄球菌溶血毒素,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毒损伤。导致表皮细胞坏死,使异位性皮炎病情加剧。此外,还可导致败血症等全身感染。超抗原可增加B7—2的表达和IgE的产生,诱导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加重瘙痒。Skov等研究还发现,超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皮质类同醇抵抗,表明超抗原有加重异位性皮炎的作用。
(2)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生长于皮肤角质层,为一嗜脂性双帽酵母菌,亦为条件致病菌,其菌丝相、酵母相均有致病性。Hiruma报道,异位性皮炎患者皮肤的带菌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尤其是皮损位于头颈部者。马拉色菌的一些过敏原已被克隆,这些重组多聚氨基酸能与异位性皮炎患者中的血清IgE起反应,患者经抗真菌治疗(如酮康唑)后病情缓解也证实了马拉色菌及其他真菌感染在异位性皮炎中的潜在重要性。
3.变应原
能引起特应性皮炎的变应原主要有:①吸人性变应原:螨、屋尘、动物毛、花粉等;②食入性变应原:牛奶、鸡蛋、猪肉以及鱼、虾、蟹等富含蛋白的食物。各种变应原进入体内,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机体免疫应答细胞释放大量介质或细胞因子,如IL一4、IL一5,引起剂量相关的皮肤反应。Tan等使用清洗床垫和枕头、清冼玩具和积木等控制屋尘螨的措施后,观察到异位性皮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研究认为,在幼儿期接触宠物后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危险性是不接触宠物者的1.0~1.5倍,儿童期后接触宠物发生特应性疾病的危险性是不接触宠物的3~6倍。郭艳平对12年来,31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用敏筛法检测分泌型IgE(sIgE),1岁以下患儿的变应原以食物性为主,其中以蛋白类食物为最高,达22.4%,而4~7岁的儿童以吸入性为主,以尘螨最高,达17.3%。张传玲等,对130例12岁以下的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总lgE、slgE的检测,结果显示血清总IgE阳性率为65.4%,sIgE阳性率为58.5%,并且患者血清中至少有一种过敏原slgE阳性。随着年龄增加吸人性过敏原不断增加,吸入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3.5%、57.1%和60.O%。
4.心理因素
大最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精神碰激与异位性皮炎的复发和加重密切相关。Lammintausta等调查了801例异位性皮炎,发现有1/2~2/3的患者认为精神应激是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Kilpelainen等,调查了lO 667名在校大学生,其中异位性皮炎患者占18.2%,结果发现异位性皮炎患者发病前及病程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高于健康对照组,异位性皮炎患者病情似乎与病后应激性生活事件相关。Kodama等,对经历Hanshin地震的特应性皮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共调查1 457例患者,A组住在严重破坏的地区;B组住在中等程度破坏的地区;C组住在无破坏地区。结果发现,经历地震后A组有38%、B组有34%的患者皮肤病症状加重,而c组仅有7%的患者症状加重。研究表明,精神应激也是通过遗传因素和免疫因素起作用的,Buske Kirseh baum等研究发现,36例异位性皮炎患者经历急性精神应激后,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IgE显著增高。Schmid Ott等报道,异位性皮炎患者经历急性精神应激后,皮肤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utaneous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CLA)淋巴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提示应激状态下T细胞向皮肤迁移的能力增强。
异位性皮炎有时在出生后几个月内出现。婴儿可出现皮肤潮红、渗液,面部、头皮、尿布区域、手、臂、足或腿部出现结痂的皮疹。通常在3~4岁时,皮炎消失,但常常复发。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出现(或复发)在一个或几个部位,特别是在上臂、肘窝或窝。
皮疹的颜色、程度和部位因人而异,但都有瘙痒。瘙痒常导致不能控制的搔抓,并触发“瘙痒-搔抓-皮疹-瘙痒”的循环,使病情更加严重。搔抓和摩擦又能伤及皮肤,给细菌进入打开通道并引起感染。
异位性皮炎的症状有多种多样,其炎症可由急性到慢性。反复发作,严重瘙痒及与痒阈降低有关的皮肤反应是异位性皮炎的重要特征。急性期皮损在红斑的基础上以剧痒性丘疹和水疱为特征,并经常伴有广泛抓痕和严重渗出及糜烂;亚急性期皮损以红斑、抓痕和鳞屑为特征;慢性期皮损以皮肤增厚性斑块、苔藓样变和纤维化丘疹为特征。在慢性期异位性皮炎患者中这3种皮肤反应形式可同时并存。异位性皮炎可在任何年龄发病,常初发于2~6个月婴儿。婴儿期异位性皮炎皮损常累及面部、顶部、躯干及四肢伸侧。儿童期和成人期慢性异位性皮炎皮损常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并好发于肘窝和胭窝。儿童发育成熟后异位性皮炎严重程度降低,但当再次暴露于外源性刺激物时,其皮肤表现为瘙痒和炎症。另外。慢性手部湿疹常是许多成年人异位性皮炎的最初表现。异位性皮炎除了上述表现外,还有许多其他临床特征,详见诊断标准。虽然大多数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IgE显著增高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目前尚无任何实验室指标可作为异位性皮炎的确诊标准,其诊断仍然基于临床标准。
1.外用药物
用药原则与湿疹柏同。糖皮质激素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的主耍药物,应根据年龄和皮损状况适当选用。近年来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匹美克莫司软膏)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
皮质类固醇霜剂或软膏能缓解症状和控制瘙痒。然而,特效的皮质类固醇霜剂大面积和长时间使用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医学问题,特别是婴儿,因为这些药物可被吸收入血。如果皮质类固醇霜剂或软膏无效时,可用凡士林代替一周或更长时间。涂敷凡士林或菜油使皮肤保持柔软、光滑。皮质类固醇短期停用后再重新使用,很可能又有效。
有些异位性皮炎患者发现洗澡可加重皮损,肥皂、水甚至擦干皮肤,特别是用毛巾擦皮肤,都有刺激作用。这类患者不要经常洗澡,只轻轻地用毛巾吸干皮肤并涂上油脂或无香味的润肤剂如皮肤保湿霜,使皮肤湿润。
2.内用药物
口服抗组胺药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瘙痒和减少搔抓;继发细菌感染时需加用抗生素;除皮损明显渗出外,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 抗组胺药物(苯海拉明、羟嗪)有时可控制瘙痒,它有部分镇静剂的作用,可能引起嗜睡,最好是在睡觉前使用。可选用l~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每天2~4 mg/kg,分3次服用。
(2)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苯巴比妥(小儿剂量为每次0.5~1 mg)或氯丙嗪(小儿剂量为每次0.5~l mg/kg)。其与抗组胺药配伍应用,可提高疗效。
(3)助消化药:可酌选干酵母、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稗益。
(4)皮质类固醇激素: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泼尼松20~30 mg/d,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他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同醇激素疗法,由于皮质类固醇片剂和胶囊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医生只有在顽固性异位性皮炎病例作为最后手段使用。这类口服药物能引起生长发育障碍、骨质疏松、抑制肾上腺和引起很多其他问题,特别是对儿童,而且它们的疗效是暂时的。
(5)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6)紫外线治疗加口服补骨脂素(一种增强紫外线对皮肤作用的药物)对成年异位性皮炎患者是有益的,其原因尚不清楚。该治疗很少推荐于儿童,因为它有远期的副作用,包括皮肤癌和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