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 12:03 来源:网友分享
1、局部药物治疗生殖器疱疹:原则是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继发感染。生殖器疱疹皮疹处可选用以下药物外涂:3%阿昔洛韦霜、1%喷昔洛韦乳膏、酞丁胺搽剂、重组人干扰素a-2b乳膏等,生殖器疱疹局部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皮损糜烂有少许渗液生殖器疱疹患者可配合0.1%利凡诺溶液湿敷。
2、免疫药物治疗生殖器疱疹: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0.5mg,肌注,隔日1次,18支为1疗程,一般应用1~2个疗程;甘草酸二胺注射液0.15g~0.2g加入10%葡萄糖250ml静滴,连用3周;注射用胸腺肽10mg肌注,隔日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亦可应用甘露聚糖肽片10mg,口服,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月。目前尚不主张用干扰素治疗生殖器疱疹。
3、中药治疗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属中医“阴疳”之范畴,其病因病机为交媾不洁,外感淫邪湿毒,下注阴部而发疱疹,反复发作者为湿热秽毒蕴于阴部,日久伤阴,正气亏耗,淫秽之邪缠绵难去,导致病情经久不愈。根据生殖器疱疹原发性与复发性不尽相同的病因病机,原发性生殖器疱疹采用清热利湿,燥湿解毒之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复发性生殖器疱疹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法,药用黄芪30g、太子参15g、知母12g、黄柏12g、生地3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丝瓜络30g、土茯苓30g、萆薢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1.初发生殖器疱疹
初发生殖器疱疹分为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和非原发的初发生殖器疱疹。前者为第一次感染HSV而出现症状者为原发性生殖器疱疹。其病情相对严重。而部分病人既往有过HSV-1感染(主要为口唇或颜面疱疹)又再次感染HSV-2而出现生殖器疱疹的初次发作,为非原发的初发生殖器疱疹,其病情相对较轻。
(1)潜伏期3~14天。
(2)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有群簇或散在的小水疱,2~4天后破溃形成糜烂或溃疡,自觉疼痛。
(3)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
(4)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5)病程2~3周。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原发皮损消退后皮疹反复发作,复发性生殖器疱疹较原发性全身症状及皮损轻,病程较短。
(1)起疹前局部有烧灼感,针刺感或感觉异常。
(2)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群簇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症状较轻。
(3)病程7~10天。
生殖器疱疹的有效预防措施:
(一)避免不洁性交及不正当的性关系,活动性生殖器疮疹患者绝对禁止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
(二)治疗期间禁行房事,必要时配偶亦要进行检查;
(三)对局部损害的护理,应注意保持清洁和干燥,防止继发感染;
(四)治愈后或有复发者,要注意预防感冒,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素,以减少复发。
生殖器疱疹目前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动物实验表明,接种HSV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均有免疫效果,因此病毒与某些癌症的关系密切,故不作常规预防使用,最近用纯化的疱疹病毒包膜糖蛋白作疫苗,可避免疱疹病毒DNA的致癌危险性。
ACV也有预防作用,阴茎套可能减少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在无症状排毒期,但出现生殖器损害时,使用阴茎套也不能避免传播。
预防保健:
生殖器疱疹是HSV病毒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初次感染生殖器疱疹的患者大部分无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约占被感染者的10%~20%出现症状。一般初次感染恢复后,疱疹病毒潜伏在脊神经节处多数转为潜伏感染状态。
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在原发后1-4个月内发生。第一次Ⅱ型疱疹病毒感染后一年内将近60%患者复发,第一年可复发4-6次。以后次数减少。复发患者全身症状较原发轻,每次发作的病程也较短,通常皮损约10天消退。复发一般都在原处,但水疱数目、持续时间和自觉症状均比原发者轻、很少有全身症状。
因为疱疹病毒2型会潜伏在脊神经节处,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因此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就会在神经节处大量复制繁殖,然后沿神经束到达原先皮损部位再次发病,一般在治疗后六个月以上不复发那么复发的可能性就较小了,除非你再次感染。
对生殖器疱疹的护理:
首先要预防生殖器疱疹的感染, 特别是夏天,气温高,出汗多,加上局部的搔抓,很容易出现局部的感染,每天用清水清洗生殖器部位是必要的。当出现局部的感染后,要及时用消毒水清洗局部。常用3%硼酸水200mL外洗患部,也可用黄连素1片研末加入200mL沸开水中,待凉后清洗患部。其次,避免局部的搔抓,不可用刺激性太强的药品。患病后需注意预防感冒、着凉、劳累,以减少复发。治疗期间禁房事。
温馨提示:
避免不洁性交及不正当的性关系,活动性生殖器疮疹患者绝对禁止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
生殖器疱疹是我国常见性传播病之一。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所引起。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HSV-1和HSV-2。肉体的痛苦加上精神的负担,往往使患者自尊心受挫,使之不愿与异性交往,此时可用中药皮肤老偏方治疗,否则影响夫妻感情及和睦,久而久之甚至发生抑郁症。对此病辨证可见于古代中医文献论述。隋·《诸病源候论·热病疱疮候》谓:“夫热病疱疮者,此由表虚里实,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