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8 14:08 来源:网友分享
中医师吴明珠强调,秋天早晚温差大,中医药膳可去湿润肺助养生。
初秋养生 润肺去湿防燥乏
开业中医师吴明珠指出,初秋天气仍热,且雨水多,这段时间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主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
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埋下病根。
另外,初秋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一些「秋燥」症状,如受风凉,易引起头痛、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甚至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
燥气伤肺 首重肠胃健康
中医学认为,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气当令,而燥气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部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皮肤粗糙、身体发痒、大便秘结等症状,这属于“肺燥”的范围,尤其是老年人感觉更甚。
秋天容易烦躁,而燥气最易伤肺,影响肠胃健康。
除此之外,过去的盛夏中,人的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偿。
秋季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舒适,并处于松弛的状态。随之而来,机体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
入秋之后 应以淡补为主
吴明珠中医师提醒,秋燥、秋乏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吃些奇异果、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粥、豆浆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奇异果、水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所以入秋之后不宜立即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以淡补为主。所谓淡补,是指补而不腻,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食同源的食材,例如水梨、奇异果、柑橘、茄子、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润燥化湿、滋阴养肺、清心安神的效果,来增强身体抵抗力。
秋天养生防冬病,药膳选择建议应以淡补为主。
【穴位按摩 健脾胃】:按摩丰隆、足三里等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药膳茶饮 防秋燥】
清燥润肺茶
材料:麦门冬3钱、沙参3钱杏仁2钱桑叶1.5钱百合5钱雪梨1个、蜂蜜适量。
功效:养阴清燥、润肺止咳。
适用:干咳、口干、咽燥、尿黄、便干等情况。
做法:用5碗热开水加入中药材丶雪梨片中煮15分。服用时间:每日1剂。
健脾温肺汁
材料:茯苓8钱、桂枝2钱、生姜3钱丶甘草1.5钱丶红枣5枚。
做法:5碗熬成2碗滤渣取汁加上2至4个奇异果打成果汁饮用,可健脾利水温肺养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