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10:59 来源:网友分享
从2014年至今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文涛医生所在的骨科运动创伤团队已经收治超过150名臀肌挛缩症患者。几年前,金医生曾在东莞麻涌、望牛墩等地治疗过几百个臀肌挛缩的村民。
80年代末开始到21世纪初,国内曾经很流行打屁股针,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有着对打针的恐惧。如今它虽然渐渐远去,但其带来的“臀肌挛缩症”却一直在折磨着一部分人。
除了外八字,这类病人还可能有其他症状:翘不了“二郎腿”、在下蹲时两膝无法并拢,坐姿难看,跑跳受限,严重的有长短腿高低脚跛行,部分患者还有臀部凹陷、髋弹响、膝关节外侧痛、驼背等等。
怪象:打针的“硬”伤
23岁的小伙子阿洪(化名)近日在港大深圳医院接受了手术。他早在初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屁股两侧的肌肉里有些东西可以滑动,到后来,那里的臀肌慢慢往下凹陷,形成了一个窝,如果要下蹲,大腿与小腿一到90°,双腿就会自动张开,无法并拢。
但直到三年前,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去了一家医院,医生说没有问题。后来自己上网去查,才发现跟“臀肌挛缩症”的症状很像。而且网上提到,这种病多数是由于“小时候打针过多”,让阿洪更加肯定。
“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只要一发烧,父母就会带我到镇上打针,基本上一发烧就打青霉素。”
目前多数学者研究认为,臀肌挛缩症与反复多次的臀部注射有关,尤其是以苯甲醇作为溶液的肌肉注射。
苯甲醇在20世纪后期被广泛用作常用抗生素青霉素钾盐的注射溶媒,以减轻注射部位疼痛,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收集到大量有关苯甲醇做溶媒肌肉注射引起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报道,在山东某山村居民968人中发现臀肌挛缩症患儿22人;2000年,该中心到陕西省某村调研,在一所仅有240名学生的小学就发现患儿28例。
“臀肌挛缩几乎是内地特有的病,因为以前大陆特别喜欢打针。”港大深圳医院骨科的港籍顾问医生黄德民说。在香港,出于病人安全的考虑,用药方式一般首选口服,万不得已才使用肌肉注射(打针)和静脉输液(打点滴)。港大深圳医院作为国家医改试点,也学习香港和欧美做法,门诊根本不输液,也很少打针。
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基层医院都背离了这个科学的原则,过去流行打针,如今则吊瓶泛滥。因此国家卫计委不得不在2013年发布“用药十大原则”,强调“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为避免臀肌挛缩症,国家药监局也在2012年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处方中含有苯甲醇的注射液,在说明书中明确标注强调“本品含苯甲醇,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