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07:03 来源:网友分享
保护大身体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运动、饮食等等。但是面对卵巢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那种方法最预防这种病。知道还有很多人不相信,所以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卵巢癌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内胜而引起。邪气主要有湿毒壅盛、气滞血瘀两种类型,中医根据病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气滞血瘀型
症状:下腹肿块,坚硬拒按,按之疼痛。阴道不规则流血或闭经、形体消瘦并有腹水、皮肤粗糙、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畅、舌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治疗:要用理气活血、化瘀消症之法,可选用膈下逐瘀汤。
药方:桃仁、丹皮、赤芍、红花、五灵脂、乌药、枳壳、香附、莪术、山慈菇各15克,当归、元胡、鳖甲各20克,川芎10克。阴道出血多者加蒲黄30克,地榆炭30克。
湿毒壅盛型
症状:腹部肿块迅速增大、腹胀痛伴腹水、阴道不规则出血、口苦、便干舌暗苔厚腻、脉弦滑数等。
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之法,可选择五苓散加减。
药方:白术、泽泻、大腹皮、车前草、龙葵、桂枝各15克,猪苓、茯苓、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鳖甲各20克。阴道下血量多者,加炒蒲黄30克(布包)、三七粉10克(冲);大便燥结加大黄10克。
中医治疗方法可以使病情得到改善,提高免疫力和延长生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还降低了手术后、放化疗后的副作用,但药方必须由中医大夫制定,不能擅自用药。
最近网上关于卵巢癌的谣言,我相信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了。是啊,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和泛滥的年代,一定要掌握辨别信息的能力
卵巢癌晚期患者的饮食需谨慎选择,既要补充机体必需营养物质,又要保照顾到患者胃口和食欲。一般采用高热量、低盐、低脂、低磷、优质低蛋白清淡饮食,既均衡营养又能控制病情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合理控制盐及水分
一般液体入量在前1日出量加500毫升基础上,按浮肿水平及尿量进行加减。轻度浮肿,每日尿量>1000毫升,钠的摄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但不过分限制水的摄入;严重水肿伴高血压少尿者,每日摄入水分应限制在1000毫升以内。
优质蛋白饮食
所谓优质,牛奶蛋白是最好的选择,其次是鸡蛋、禽蛋蛋白;再其次是鱼类蛋白、瘦肉蛋白;植物蛋白为劣质蛋白,比如豆制品、日常的馒头、米饭所含的蛋白等。以瘦猪肉为例,100克约含蛋白质20克,因此每日宜摄入100~200克。严重水肿伴低蛋白血症患者,每日每公斤体重以1克为宜;中度水肿可按惯例即每日每公斤体重0.5克。为保证热量的摄入,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如麦淀粉、红薯等,可少量多餐,慢慢摄入。
1、卵巢蒂扭转:较常见,为妇科急腹症之一。多见于瘤蒂长、中等大小、活动度大、重心偏向一侧的囊性肿瘤。多发生在体位急骤变动时、妊娠早期或产后。蒂扭转后,由于肿瘤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充血,呈紫褐色,甚至血管破裂出血。可因动脉阻塞致肿瘤发生坏死、感染。急性蒂扭转时,患者突然发生下腹剧烈疼痛,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检查时患侧腹壁肌紧张,压痛显著,肿块张力较大。一经确诊后,应立即手术切除肿瘤。术时勿将扭转之蒂转回,宜在蒂扭转部近侧钳夹切断,防止血栓脱落进入血循环。
2、肿瘤破裂:可因囊壁缺血坏死或肿瘤侵蚀穿破囊壁引起自发性破裂;或因受挤压、分娩、妇科检查及穿刺致外伤性破裂。破裂后囊液流入腹腔,刺激腹膜,可引起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甚至休克。检查时有腹壁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腔刺激体征,原肿块缩小或消失。确诊后,应立即剖腹探查,切除囊肿,清洗腹膜。
3、感染:较少见,多继发于肿瘤蒂扭转或破裂等。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白细胞升高及不同程度腹膜炎。应积极控制感染,择期手术探查。
4、卵巢良性肿瘤恶变:多发生于年龄较大尤其绝经后者。肿瘤在短期内迅速增大,患者感腹胀,食欲不振。检查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固定,多有腹水。疑有恶性变者,应及时处理。
1、注意定期检查身体:女性朋友要注意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定期参加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及时治疗。
2、注意饮食均衡:专家表示,预防卵巢癌,日常生活的饮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女性朋友要注意饮食均衡,限制脂肪的摄入。研究表明,平日饮食中含有过多饱和性脂肪的女性,比较容易患卵巢癌。
3、注意多参加运动:预防卵巢癌,女性朋友还要注意日常多参加运动。美国宾州匹慈堡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指出,经常运动的妇女,一生中患卵巢癌的机会比起不运动的妇女低了27%。因此,运动也是预防卵巢癌的重要方法。
4、注意激素的使用:日常如何预防卵巢癌?专家表示,对卵巢癌的预防,女性朋友还要注意激素的使用。很多女性朋友有月经失调的症状,常用激素来调经。有调查发现,如果长期使用激素调经,或者长期月经不调,都有可能使得卵巢癌的发病危险上升。
提起卵巢癌很多朋友为之色变,因为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侵害,还会影响到生育和生活,所造成的困扰可是一系列的。因此,女性朋友是有必要了解卵巢癌的预防方法,对应的进行专业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避免疾病发生。
温馨提示:
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避免其发生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