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31 07:40 来源:网友分享
1、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被激活引起。
2、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3、由于外伤、手术、面神经炎、占位性疾病诱发。
4、耳源性疾病。
5、肿瘤。
6、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
7、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
8、血管机能不全。
9、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10、Bell麻痹。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周围性面神经炎的常见病因为:①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②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③自身免疫反应;④肿瘤;⑤神经源性;⑥创伤性;⑦中毒,如酒精中毒,长期接触有毒物;⑧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维生素缺乏;⑨血管机能不全;⑩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
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 平坦、口角 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分为两种:
中枢性面瘫
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间的病损所引起的面肌瘫痪为核上性面瘫,或称中枢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损对侧眼眶以下的面肌瘫痪;
2、常伴有面瘫同侧的肢体偏瘫;
3、无味觉和涎液分泌障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核及面神经病损所引起的面瘫称周围性面瘫。其特点是:
1、病变同侧所有的面肌均瘫痪;
2、如有肢体瘫痪,常为面瘫对侧的肢体受累,例如,脑干病变而引起的交叉性瘫痪;
3、可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涎液分泌障碍。
一、阔筋膜悬吊术
【适应证】
1.适用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面瘫,经数年之久无法恢复,面神经已变性,表情肌已萎缩的晚期面瘫的矫正。
2.曾进行神经移植,术后失败的病例。
3.先天性面瘫。
【禁忌证】
因恶性肿瘤切除而导致的面瘫,宜在肿瘤治愈后再做面瘫矫正。
【操作程序及方法】
1.切取大腿阔筋膜 于大腿外侧做两个3cm短皮肤横切口,用筋膜抽取器切取长20cm、宽1.5cm的阔筋膜,如无筋膜抽取器可通过手术切取。将切取的筋膜片纵行剪成4条,用盐水纱布包裹备用。
2.面部切口 在患侧口角外侧靠近唇红缘处做一弧形切口;在上下唇中央稍偏健侧沿唇红缘各做一小横切口;另存患侧鼻翼外侧鼻唇沟处做一纵弧形切口,使上述各切口均深达肌层,此外,在患侧内眦角内上方做一小纵行切口深达骨膜;并在患侧颞部发际内做长约5cm的斜行切口。深达颞筋膜层。
3.植入筋膜 用筋膜引针,将一根筋膜的两端经口角切口引入,分别经口轮匝肌浅层至上下唇唇红缘切口引出,再将筋膜条转入此切口,再经口轮匝肌深层由口角处切口引出。稍拉紧筋膜条后,两端打结,并缝合固定于口角部的面肌中。此时,筋膜条呈“8”字形围绕于上下唇及口角部组织中。继用筋膜引针在颞部切口内的颞筋膜上将另一根筋膜条的一端由颞部切口引入,经过皮下隧道至口角外切口,将此筋膜的口角端绕过口角部的“8”字形筋膜环后再将其从颞部切口引出。继将第三根筋膜条从颞部切口穿入,从鼻翼外侧切口穿出,并将此筋膜末端与鼻翼外侧切口深部的面肌缝合固定。最后再用第四根筋膜条从颞部切口穿入,经下睑缘下方皮下隧道,从内眦角处切口穿出,并将其末端缝合于鼻骨骨膜上。
4.颞部切口内筋膜条末端的固定 先在颞筋膜上做数条间隔约lcm顺颞肌纤维方向的小切口。在适当位置用血管钳穿入颞筋膜上小切口及一股颞肌,在另一切口中穿出,然后先将连接于口角的筋膜条的两末端中的一端穿过肌组织并与另一端相缝合成环状,并缝合固定于颞肌及颞筋膜上,固定时应注意使口角处于最佳位置。继将通向鼻翼及内眦的筋膜条分别缝合固定于悬吊效果最好的颞肌及颞筋膜部位。在缝合固定各条筋膜时应注意使口角、鼻翼及下睑的畸形应达到轻度矫枉过正的效果。
【注意事项】
1.在植入筋膜时,应注意在应用筋膜针时避免因过浅穿出皮肤,或过深损伤口腔黏膜或腮腺导管。
2.拆线后继续用宽胶布将患侧口角及面颊部向上牵拉粘贴于颞部,以使筋膜在减轻张力下愈合,应持续2周左右。
二、颞肌、阔筋膜条联合悬吊法
【适应证】
1.适用于陈旧性面瘫,已无法应用面神经吻合或移植恢复神经功能者。
2.经神经移植等手术失败者。
3.此法主要用于矫正口角及口唇歪斜畸形。
【禁忌证】
因肿瘤导致的面瘫,原发病尚未痊愈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切口 于患侧颞部发际内做5~6cm长的斜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钳l生剥离,显露颞肌。
2.形成蒂在上方的颞肌瓣 在扇形颞肌的前2/3处沿肌纤维方向分离出一股1.5~2cm的颞肌束,然后将颞肌附着于喙突处的肌腱剪断,形成蒂在上方的颞肌瓣。
3.切取大腿阔筋膜条 用筋膜抽取器切取筋膜,并分成两条备用。
4.口周切口 在上下唇中间偏健侧,沿唇红缘做0.5cm横切口,在鼻翼外侧及口角外侧各做小弧形切口,使各切口均深达肌层。
5.植入筋膜 方法与本章“三十二”中的“阔筋膜悬吊术”完全相同。
6.将筋膜条与颞肌瓣缝合固定 将从口角部及鼻翼旁引出的筋膜条与颞肌瓣下端的颞肌腱拉紧缝合,使口角位置处于轻度矫枉过正为好。
【注意事项】
1.应预先确定矫正后的口角位置,一般应高于健侧口角0.5cm。
2.拆线后仍需继续用宽胶布将患侧口角及面颊部向上牵拉粘贴于耳颞部以减轻筋膜与颞肌腱吻合处的张力,应持续2周左右,有利于创口愈合。
三、颞肌瓣转移面瘫矫正术
【适应证】
适用于患侧面部肌肉已萎缩的晚期面瘫。
【禁忌证】
因肿瘤切除而导致的面瘫,原发病灶尚未治愈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切口 在患侧面部耳轮脚前1cm处于颧弓上缘起向颞顶部发际内做长6~7cm纵行切口,做长约1cm内眦角内侧纵行切口和睑外侧切口及口角外侧3~4cm长的弧形切口。
2.显露颞深筋膜沿颞部发际切口切开头皮、皮下组织。在颞深筋膜表面向前后剥离,尽量广泛暴露颞深筋膜至其附着处。
3.形成颞肌瓣 利用颞肌的前部2/3肌纤维,形成蒂在下方的颞肌瓣。然后,试将此颞肌瓣向口角处及眼内眦部模拟转移,如有足够长度,能在适当张力下达到口角外侧及内眦部时即可转移。如果在模拟转移时颞肌瓣长度不足以到达口角及内眦部,则可利用颞肌瓣表面的颞深筋膜以延长颞肌瓣,此瓣则称为颞肌颞筋膜瓣。
4.颞肌瓣转移 先将颞肌瓣形成二条肌瓣分别转移至眼睑和口角。
5.缝合各手术切口 头皮部切口留置引流条。
【注意事项】
1.手术中应保护颞深神经的完整,以便通过咀嚼运动带动患侧面部活动。
2.应预先确定矫正后的口角位置,以高于健侧O.5cm为宜。
3.当转移肌瓣时,为避免形成颧弓上方的死腔和术后臃肿,可截去一段颧弓。
4.本手术是通过颞肌运动带动患侧面部活动,但产生的运动与健侧面部的活动是不完全协调的。
5.术后4周开始功能训练。
四、咬肌瓣转移面瘫矫正术
【适应证】
主要用于矫正晚期面瘫的口角畸形、口唇歪斜畸形。
【禁忌证】
因肿瘤切除导致的面瘫,原发病变尚未痊愈者。
【操作程序及方法】
1.切口 做“腮腺切除术”切口及绕患侧口角外侧的切口。
2.显露咬肌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后,向前翻起皮瓣,充分暴露咬肌浅面。
3.形成咬肌瓣先沿下颌骨下缘切断前半部分的咬肌附着及骨膜,形成蒂在上方的咬肌瓣。
4.咬肌瓣转移 将咬肌瓣向前旋转,经皮下隧道到达口角外侧切口内。将其末端分成三束,将其中间一束缝于口角处,其余二束分别缝合于上下唇口轮匝肌上。缝合固定时应注意使口角达到轻度矫枉过正位置,一般使患侧口角高于健侧口角0.5cm为宜。
5.分层缝合创口,留置引流条 术区适当加压包扎。
【注意事项】
1.当缝合固定咬肌瓣时,应使肌瓣的张力稍大于其在原位时的张力为好。因为张力过大可使肌肉失去弹性,而张力过小则肌肉收缩无力,均不能达到矫正的最佳效果。
2.应用此法是利用咀嚼时的咬肌运动带动患侧面部运动,但产生的运动是与健侧不完全协调的。
3.术后4周开始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
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护眼
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局部护理
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患侧面部表情肌出现运动后,进行有效的表情肌康复训练可明显地提高疗效。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在训练时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下述的治疗方法,每日训练2—3次,每个动作训练10—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