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样丘疹会发热吗 淋巴瘤样丘疹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2018-02-28 06:49 来源:网友分享

一、淋巴瘤样丘疹会不会发热

  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纪,但以二十到四十岁青壮年患病者居多,男多于女,城市高于农村,因此这种病对劳动力影响很大。恶性淋巴瘤表现隐匿,一般早期难以引起患者重视。不过,大约有10%的患者会在发病早期出现发热、皮疹、盗汗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因此,在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及早到医院检查。因为按照目前的治疗技术和水平,不少早期发现的恶性淋巴瘤是可以治愈的。

  早期发现淋巴瘤,一下早期信号特别值得重视:

  1、无明确原因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在部位、硬度、活动度方面符合前面所讲的恶性淋巴瘤的特点的。

  进行性肿大常是首发症状,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软骨样感觉,随病程发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新的淋巴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

  2、脾脏肿大:

  表现为巨大脾脏,质地较硬可有结节。

  肝脏受侵者较脾少见,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质地中等硬度,少数可扪及结节,经肝穿刺活检或剖腹探查可确诊。

  3、胃肠道:

  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块、肠梗阻和出血等。

  4、皮肤:

  表现多样化,包括肿块,皮下结节,侵润性斑块、溃疡、丘疹、斑疹等,瘙痒症为霍奇金病较为常见症状。

  5、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特别是伴有皮痒、多汗、消瘦,以及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

  淋巴瘤亦可引起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其次较常见的症状为发热。热型多不规则,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其发热特点是数目逐渐上升,体温在38~40℃之间,持续数天。然后逐渐下降,经过10天至6周或更长的时间间歇期,体温又开始上升,如此周而复始,并逐渐缩短间歇期。对于无原因的长期发热,应到血液科就诊,以进一步检查排除淋巴瘤。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如果遇到无明确原因的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长期低热或周期性发热并伴有皮痒、多汗,消瘦等;虽诊断为结核或是淋巴结炎但经一般抗炎治疗无效应,都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因为以上是怀疑为恶性淋巴瘤的早期信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淋巴瘤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淋巴瘤样丘疹有哪些病理表现

  皮肤病理表现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其皮损所处的时期有关。目前将其组织学改变分为三型,分别为A型、B型、C型[4]。新近的研究提出D型淋巴瘤样丘疹病的概念。

  A型皮损表现为真皮内广泛分布的以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楔形炎症浸润,其间有散在或片状的异形CD30+大淋巴细胞。细胞有时呈多核性或R-S样,在皮损中所占比例较小,常常<25%。表皮有中等程度的棘层肥厚及角化不全,常伴淋巴细胞亲表皮性。

  B型皮损改变较少见,占10%以下。其特征是蕈样肉芽肿样的病理改变。真皮乳头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伴淋巴细胞亲表皮性。可见异形性细胞,但肿瘤细胞往往不表达CD30。

  C型皮损表现为真皮内单一或簇集性的CD30+大淋巴细胞浸润(> 75%),伴有想退少量的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该类型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表现类似。

  D型是新近被提出的类型,浸润细胞以CD8+的大淋巴细胞为特征,具有亲表皮性。需要与原发性侵袭性皮肤CD8+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改变相鉴别。

三、淋巴瘤样丘疹的发病机制及特征

  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与EBV、HTLV-1等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没有确切证据支持。CD30+肿瘤细胞表面的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发生突变被认为是肿瘤进展的重要机制。

  临床特征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典型皮损为棕红色的丘疹和结节,中央可消退、坏死并出现结痂,皮疹3-8周可自然消退。特征性的改变是各期皮损同时存在,反复发作。丘疹结节消退后可遗留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偶尔遗留浅表萎缩性瘢痕。皮损可局限性分布,亦可全身泛发,数目可从几个到几百个。一般无自觉症状。

  病程长短不一,可数月至数十年。约20%的患者发病前或发病后或同时伴发其他类型的皮肤淋巴瘤,最常见的是蕈样肉芽肿,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以及霍奇金病。本病预后通常良好,约4-10%的患者进展成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其发展成其他淋巴瘤的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四、淋巴瘤样丘疹的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

  主要依靠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本病有诊断和分型价值。病理学表现分为A、B、C型。此三型可同时出现在一个病人身上,或出现于疾病的不同时期,有个别皮损可兼具三型特点。

  1.A型(组织细胞型)

  真皮内浸润呈楔形,由散在或群集的间变性大细胞混合较多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组成,间变性大细胞不超过浸润细胞的50%,其胞质丰富,类似组织样细胞,有时可见与R-S细胞类似的多核巨细胞,核分裂相常见,亲表皮现象可有可无。

  2.B型(蕈样肉芽肿型)

  此型少见(少于10%)。表皮常萎缩,真皮内浸润呈楔形或带状,浸润细胞由小至中等大小的多形性淋巴细胞组成,形态不规则,多呈脑回状,深染,有亲表皮性,病理表现类似蕈样肉芽肿,诊断需要结合临床。

  3.C型(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样型)

  此型被认为是淋巴瘤样丘疹病-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交界性。表现为较多形态单一的、CD30+大T细胞浸润,而炎症细胞较少。病理学上与间变大细胞淋巴瘤难以区别。

  免疫组化:A型和C型淋巴瘤样丘疹病肿瘤细胞表达CD30,呈簇集或呈大片状分布,大部分瘤细胞呈CD3+、CD4+、CD8-。B型肿瘤细胞仅CD4+,而不表达CD30。PCR基因克隆重排见于40%以上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损害。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皮肤科疾病热点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