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 10:57 来源:网友分享
是的,单纯头皮包块有皮脂腺囊肿、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位于中线的有脑膜膨出等,就治疗而言都需手术。
一经确诊后,均应手术将囊肿完整摘除。手术是皮脂腺囊肿惟一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可在与囊肿相连的皮肤,尤其是见到导管开口时,沿着皮纹方向设计梭形的皮肤切口,连同囊肿一起摘除。分离时应特别小心,囊壁很薄,应当尽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残留囊壁,则易复发。如术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则应首先控制炎症,再安排手术。应予口服抗菌药(如增效联磺片、麦迪霉素等)及热敷等抗炎治疗,炎症消退后手术切除。瘢痕大者可整容治疗。面部皮肤瘙痒时,不能任意抓挠,以免引起面部皮肤感染,破坏皮脂腺开口,导致皮脂腺分泌物潴留,促使皮脂腺囊肿形成。据医嘱行事,莫自行处理,以免不良后果产生。
人体的很多部位都会长囊肿,而表皮囊肿算是危害性最小的了,治疗难度也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的表皮囊肿会自己消退的,为了提高消退的几率,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一般情况下,经过治疗,比如消炎,囊肿是可以逐渐消退的。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不要吸烟、饮酒、食用辛辣食物。最好隔一段时间自己感觉下,可以用手触摸患病部位,如果囊肿在减小或者已经没有,那么久不用管它,如果在逐渐增大或者身体不适,到医院做检查,以免囊肿恶变。
皮脂腺囊肿是皮肤上汗腺排出不畅导致的,很少会自己消失。而且往往会出现急性的炎症……如果在急性炎症期,一般易消炎为主。而在炎症期过完后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皮损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内囊肿形成,囊壁由数层鳞状上皮组成,囊内充满角质,呈环层状排列。如囊肿破裂可引起异物反应。
皮下囊肿任何年龄均发生,以青年时期头面、臂、背部发病多见。为一柔软或多个柔软或坚实的球状物,直径在1~3cm不等。粉瘤埋藏于皮肤或皮下组织内,与皮肤粘连,基底可移动。皮表可见开口小孔,推动囊肿时,此处与皮肤粘连甚紧,并见略微凹陷而出现小坑,即为直接通达皮肤表面的腺体所在导管开口。有的开口处塞着一个黑色粉刺样小栓可挤出白色蜡样物质。发病多年而无症状,易继发感染,化脓破溃,有的奇臭难闻。文献报告有癌变,多数转变为基底细胞癌,少数变为鳞状细胞癌,癌变率约2.2%~4%。
较大囊肿根据部位按外科要求选择切口摘除,激光摘除脂肪瘤极方便。不会自己消失。记住不要经常摸它,也不要揉它,它自己不会消失的,对身体没有影响,不会自己消失,少的话可以手术割掉。通过中医治疗比较好,其它的药要小心选择。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平时要注意饮食,不要吃肥肉等。
表皮样囊肿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外胚层组织,是胚胎晚期在继发性脑细胞形成时,将表皮带入的结果。1954年Choremis等注意到腰穿后产生表皮样囊肿,从而支持了外伤起因的学说1961年Blockey和Schorstein复习8例儿童病人资料,大都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行鞘内注射后发病。肿瘤可多发,由几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囊肿缺乏血管。在实验时直接把皮肤碎片注入小鼠的脊髓和额部可重复产生同样的囊肿。
发病机制:
囊肿大多单发,亦可多发,偶与皮样囊肿同时存在并伴有先天性畸形或异常,如耳后藏毛窦、脊柱裂等。颅内表皮样囊肿可位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及脑室内等处,按起源部位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大脑半球、脑室内、四叠体区、小脑等处,约25%的囊肿可发生在颅骨板障或脊柱内。由于此囊肿的生物学特性,它可不局限于一处常从它所起始的部位呈指状突出伸入邻近的脑池、沟裂,甚至可穿入脑实质而沿着神经纤维素生长。因此有时可广泛地从颅后窝生长到颅前窝等处。
组织学上,表皮样囊肿的具体形态是色泽洁白带有珍珠光泽的圆形、结节状或椭圆形的肿物。包膜完整,可有钙化,表面光滑其囊壁薄而半透明,边界清楚,血运不丰富。其大小不等。囊内容物为干酪样物质,略带油腻,由脱落细胞堆积而成。由于含有大量胆固醇晶体,内容物呈现特殊的光泽,透过薄而透明的囊壁,肿瘤有特殊的外观瘤与邻近脑组织界线清楚,但因其囊壁很薄,且常广泛伸入各个角落及脑池内深部囊壁常与一些较大的血管、神经粘连或将其包绕在肿瘤内,给肿瘤全切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