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7 07:39 来源:网友分享
1 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常反复发作;
2 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
3 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
4 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
5 水痘:按临床表现,属于水疱型;按病毒特点,属DNA病毒-小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前驱期较短,不超过24小时即出疹。皮疹先发于躯干,渐波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为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后迅速成丘疹,数小时后即为绿豆大小的水疱,可为椭圆形,疱壁薄易破,2-3天干燥结痂,以后痂脱而愈,病程2周。在儿科中可见的异型有大疱型水痘及新生儿水痘。偶尔发生少见的并发症有水痘脑炎、肺炎、急性脑病等(我们60-80年代曾抢救过多例水痘合并重症脑炎,现几乎未见)。
6 麻疹:按病毒种类属于RNA病毒-付粘液病毒-麻疹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9-11天,前驱期通常3天左右,热度上升,卡他症状明显。发疹的部位从耳后-面颈-胸背部-四肢,疹子的形态是玫瑰色斑疹或丘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还可有内疹出现,那就是发病1-2天后在颊粘膜发生koplik斑。常合并支气管肺炎、喉炎、肠炎、脑炎、心功能不全等,病程10-14天。
7 风疹:属于小DNA风疹病毒引起,多发于幼儿,潜伏期5-20天,发病前可有轻度发热,发疹情况从面部-躯干-四肢,疹形为淡红色斑疹或丘疹,内疹表现为软腭斑疹或瘀点,合并颈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8 幼儿急疹:冬春季小流行,可能由病毒(柯萨奇病毒)所致,又称婴儿玫瑰疹,或称第六病。多见6个月-2岁,潜伏期10-15天,无前驱症状,常突发高热,体温上升至39-40度,3-5天体温骤退时出疹,先发生颈部-躯干-上肢下腿-面部。疹形为玫瑰红色斑丘疹,无内疹。合并有颈,枕后淋巴结肿大,偶有中耳炎和支气管炎。
过度搔抓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皮肤痒了就会产生搔抓的欲望,一点儿也不搔抓是不现实的,但是过度的搔抓会加重皮肤病的病情。许多患者,为图一时痛快,用力搔抓肌肤,一直抓到皮破血出为止,结果陷入了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恶性循环,如神经性皮炎,常因搔抓导致皮肤逐渐变得粗糙而肥厚;急性湿疹因搔抓导致皮疹扩散,渗出加重;扁平疣、传染性软疣就因搔抓而自体接种导致皮疹蔓延发展;进行期银屑病和扁平苔藓患者用力搔抓可在搔抓的皮肤上起新的皮疹,所以皮肤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尽可能避免搔抓,瘙痒剧烈时及时服药或擦药,这样有助于皮肤病的早日康复。
热水烫洗
许多患者为图一时之快用热水烫洗皮疹,常乐此不疲。热水烫洗虽然能解一时之痒,过后会大大加剧瘙痒,尤其是急性湿疹和皮炎,热水烫洗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过敏物质的的大量释放,导致渗出、糜烂加重,从而使病情恶化。所以中药熏洗和目前流行的桑那浴,对于急性湿疹和急性皮炎患者也是不适宜的。
使用碱性和溶脂洗涤剂
许多皮肤病如手部皲裂性湿疹反复用碱性肥皂、洗衣粉或其他溶脂洗涤剂洗手容易导致皮肤更加干燥皲裂、瘙痒加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用肥皂洗澡可抑制皮脂分泌,使皮肤更干燥,从而加重瘙痒。这些患者生活中可试用含油脂丰富的香皂。
饮食不节
每到各种喜庆佳节,许多患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因食海鲜、狗肉、牛肉、羊肉、鱼、虾、蟹、蚕蛹等高蛋白食物,以及刺激性调味品如辣椒、花椒、大蒜、肉桂、韭菜等,同时饮酒,这样极易导致过敏物质的释放,从而加重或诱发湿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饮食宜清淡而富有营养,适当吃些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之品。
滥用药物
滥用药物导致皮肤病加重的现象,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外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手癣无疑是雪上加霜,会导致皮疹范围越来越广泛;面部长了扁平疣,滥用激素药物治疗后越治越多,越治越大;面部脂溢性皮炎长期外用激素,可引发顽固难治的激素依赖性皮炎;急性糜烂渗出性湿疹,滥用软膏类制剂,导致皮疹扩散、渗出加重。所以治疗皮肤病首先要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根据皮疹的形态选择恰当的外用剂型治疗。
皮肤瘙痒症
指仅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痒风”、“风瘙痒”等范畴。多见于年老体弱或兼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点是仅有全身性瘙痒和伴有继发性抓痕、血痂、脱屑和色素沉着,而无原发性皮损。对于长期瘙痒者应排除内脏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存在。
神经性皮炎
主要发生于暴露易摩擦部位,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秋季多发或者加重。在中医属于“皮疴”等范畴。多见于青壮年,主要见于颈后、两侧、肘后、骶尾以及外阴等处。病起之初有瘙痒而无皮损,以后因瘙抓出现抓痕、脱屑、血痂,以后逐渐苔藓化,形如皮革,坚厚无比。
急、慢性荨麻疹
急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瘾疹”等范畴。起病先有皮肤瘙痒,后有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略高出于皮肤,呈散发性,可融合成环状、地图状;几团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不等,消退后不留痕迹,时隐时现。进食鱼虾等可加重。
急、慢性湿疹
急慢性湿疹是一种全身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湿疮”、“湿疡”等范畴。本病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脱屑等多种皮损为特征,并且常呈对称性分布,伴有剧烈瘙痒和心情烦躁,容易并发感染,对患者精神、心理、工作和学习影响极大。
手足皲裂症
手足皲裂症是发生于秋冬季的一种物理性皮肤病,在中医属于“皴裂疮”、“干裂疮”、“皲裂疮”等范畴。多发于工人、农民、渔民和手工行业(如饮食业、理发业和环卫业者等)。主要表现为手掌、足跖部位皮肤增厚、干燥、粗糙、皲裂、出血,容易并发细菌感染。患者局部严重疼痛不适,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皮肤病治疗使用最多的是外用药。如果外用药选择或使用不当,往往无效,甚至使病情加重。
皮肤病外用药选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相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剂型,如溶液、糊剂、粉剂、霜剂、洗剂、软膏、酊剂和乳剂等。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作用和适应证,故应根据不同病期的临床症状和皮损特点,正确选用不同剂型的外用药。
1.一般急性期局部红肿、水疱、糜烂时,多选用溶液湿敷,可起到消炎、散热作用;有渗液者,先用溶液湿敷,后用油剂。
2.皮损处于亚急性期时,红肿减轻,渗液减少,可酌情选用糊剂、粉剂和洗剂,可发挥消炎、止痒、收敛、保护作用。
3.慢性期皮损增厚,呈苔藓样变时,可选用乳膏、软膏、硬膏等。
4.皮肤病用药时间和次数也要注意。药水和洗剂,容易挥发而降低疗效,用药次数相对要多,一般每3个小时搽1次;酊剂、软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湿敷方法也要得当。用药前,除了清洗患部外,对于痂皮,应先消毒并用食物油软化后拭去。皮损处若见直径大于半厘米的水疱,要以消毒空针筒抽出内容物,保留疱壁。有毛发部位用药前,应先剃去毛发,然后再上药。
5.选用药物还应考虑年龄、性别、患病部位与患者体质等。如老幼患者应选低浓度药物;孕产妇使用外用药时,应顾及对胎儿、乳儿的影响;面部、乳房、外阴处不可用浓度高或刺激性强的药物,儿童、妇女更应慎用;手掌、足底部等可用高浓度的药物;皮肤敏感者,先用低浓度,后用高浓度。对新药或易致敏药物,先小面积用,如无反应,再根据需要逐渐提高浓度及扩大使用面积。
物理治疗也是皮肤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的物理疗法有:电疗法、光疗法、微波疗法、冷冻疗法、激光、水疗法、放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