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8 06:18 来源:网友分享
生活过度紧张、超长时间工作、经常处在压力下和睡眠不足,是引发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猝死的原因。年轻人突发心梗,很多是因长期过度劳累引起的,如果救不回来就是“过劳死”。因为这些人群中,有的工作起来几天都不休息。而这种没有规律、过于劳累的生活,非常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梗。但是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血压低也是会造成心梗的!
低血压指由于血压降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晕和晕厥等。低血压可以分为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无论是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造成血压收缩压过低的话,那就会形成低血压。
低血压病情严重后,患者可出现每当变换体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发生晕厥,以致被迫卧床不起,低血压尤其易引起脑组织的缺血,病人常常感到头晕、思维迟钝,同样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心梗等等。
对于低血压患者首先要查找原因,如降压过度者应暂停服降压药物,患有贫血、慢性胃出血等病时要及时诊治。但是如果患的是体位低血压,在起立或起床时要动作尽量缓慢,不可操之过急。
稳定情绪:针对病人个性特点,了解发作原因,仔细观察目前的情绪状态,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进行劝慰、引导、平息激动的情绪,在精神、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给予帮助,可使神经功能得到调节,心肌耗氧减少,病情好转。
缓解疼痛:发作时让病人立即安静坐下或半卧,陪伴病人给以精神安慰,减轻恐惧。
缓解期护理:心绞痛病人在缓解后,都要作系统检查与治疗,应向病人和家属说明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过劳和紧张。要有足够的睡眠,保持经常散步、体操;饮食宜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适量蛋白质、丰富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戒烟酒,以减轻心脏负荷,促使尽快恢复。
协助缓解期治疗:积极去除危险因素 治疗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
预防发作:可按医嘱预防性应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中药(丹参、冠心苏合香丸)等。如出现较以往加重的心绞痛、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或出现心率减慢、血压波动、呼吸急促,同时恶心、呕吐、出冷汗、烦躁不安,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立即进行心电监护以及时明确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1、低血压和休克: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压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后,加上大量出汗、呕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扩张、镇静等药物作用而致,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复到以往的水平。病人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灰暗,额头、颈部及四肢末端出汗,皮肤温度较低,甚至尿少,收缩压在80~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60mmHg以上。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过39°C,持续1周左右。发热持续超过l周或消退后重新出现,或高热超过39℃,应怀疑并寻找有无并发感染,其次应注意有无心肌梗死新的发展、栓塞性并发症或心肌梗死后症候群。
3、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在心肌梗死中占重要地位。60岁以下者约有30%出现。当剧烈胸痛时常伴有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但这一症状在老年人却不似想像中的那样多见。国内外几组较多病例的统计,占2.7%~9.9%。
4、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颌、颈部、背部上方,被误认为骨关节痛。
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心肌梗塞尤其是发病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为主,并避免过冷或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并逐步增加热能。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
饮食应平衡、清淡且富有营养,以改善机体。包括心肌细胞的营养供给,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促进心肌梗塞病人早日康复。应避免过量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进食大量脂肪,因为有可能因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加,导致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而引起血栓形成。
注意钠、钾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以防止或减轻并发症,尤其是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心肌梗塞一般建议低盐饮食,但急性期若小便中钠丧失过多,则不必过分限制钠盐。膳食中钠、钾、镁的摄入,应据病情随时调整。
脱脂食品可防治心肌梗塞。在德国,“降低了胆固醇含量,也降低了心肌梗塞的患病风险”,“少吃肥肉,健康长寿”这种说法广受欢迎。
温馨提示:
改变体位应缓慢,睡觉头部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