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06:10 来源:网友分享
尿结石不需要做ct,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
(一)肾、输尿管结石
1.与活动有关的疼痛和血尿:典型肾绞痛,应考虑肾或输尿管结石。排尿中断伴膀胱刺激症状者应考虑膀胱结石。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者应考虑尿道结石。
2.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多为镜下血尿,合并感染时有脓尿。可发现结晶尿。血钙、磷、尿酸及24小时尿钙、磷、尿酸、枸橼酸、镁、草酸测定。肾功能检查。
3.影像学检查
(1)B超:能显示小结石和透×线结石。不能做排泄性尿路造影时,B超可观察肾积水程度或肾实质有无萎缩。
(2)X线检查:①泌尿系平片可显示95%以上结石。②静脉尿路造影可显示结石具体部位及对肾结构和肾功能影响的程度。并可用于鉴别。③逆行肾盂造影。④平扫CT能显示较小的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有助于鉴别不透X线结石、肿瘤、血凝块等。
(3)放射性核素肾显像:确定双侧尿路梗阻病人分肾功能和评价治疗前、后肾功能情况。
(4)内镜检查:输尿管镜、膀胱镜检查。
(二)膀胱结石
排尿中断伴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改变排尿姿势后能缓解和继续排尿。
(1)根据尿石成分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结石不排出之前,则可以根据平片上结石的形态来判断结石的成分。
(2)对小儿膀胱结石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增加营养(奶制品)。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3)大量饮水:多饮水是最简便有效的防石方法。增加50%的尿量可以使尿石的发病率下降86%。对尿石症病人来说,应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3000毫升,而且要均匀地饮水。尤其是餐后3小时是排泄的高峰,更要保持足够的尿量。
(4)尿石症 病人应根据热量的需要限制超额的营养,
动物蛋白的摄入要适量,保持每日摄入蛋白的量为75-90克。控制精制食糖的摄入。忌食菠菜、动物内脏等。
(5)磁化水:有一定的防石作用。
(6)治疗造成结石形成的疾病,如: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
(7)药物:可以根据体内代谢异常情况,适当口服一些药物,如噻嗪类药物、别嘌醇、正磷酸盐等。
(8)定期复查。
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胱内形成,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是结石排出过程中停留该处所致:
1)肾盂输尿管连接处
2)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3)输尿管膀胱壁段
以输尿管下1/3处最多见。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道直接损伤、梗阻、感染或恶性变,这些改变与结石部位、大小、数目、继发炎症和梗阻程度等有关。
尿结石位于肾盏可不增大,亦可增大后向肾盂延伸。由于结石使肾盏颈部梗阻,会引起肾盏积液或积脓,进一步导致肾实质萎缩、瘢痕形成,甚至发展为肾周围感染。由于肾盏结石进入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可自然排出,或停留在泌尿道任何部位。一旦结石堵塞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可引起急性完全性尿路梗阻或慢性不完全性尿路梗阻。
急性完全性尿路梗阻:在及时解除梗阻后,不影响肾功能;慢性不完全性尿路梗阻:往往导致肾积水,使肾实质受损、肾功能不全。
结石在肾盏内慢慢变大,充满肾盂及部分或全部肾盏,形成鹿角形结石。可继发感染,亦可无任何症状,少数会发生恶性变。
1.尿内晶体浓度增高
正常尿中常含有多种晶体盐类,如草酸盐、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等。这些晶体盐类与尿中的胶质物质如粘蛋白类和核酸维持相对平衡。若晶体盐类浓度增高或粘多糖类发生量或质的异常,乃造成晶体与胶体的平衡失调,晶体物质即可析出沉淀,形成结石。当脱水,尿量减少,尿浓缩时,尿中晶体盐类浓度增高,尿结石的发生率增加。
有些情况使体内晶体排出增多,也可使尿晶体浓度增高。95%以上的尿结石含钙,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动员骨钙入血;大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溶骨可使尿钙增高;长期卧床病人发生废用性骨萎缩、骨质疏松、脱钙,钙经血流由肾排出;长期服用大量含钙抗酸药物或过量维生素D使钙吸收增多,也可使尿钙增多。如尿中胶体不能维持钙盐的过饱和状态,则钙盐析出沉淀亦可形成结石。
有些代谢紊乱,如痛风病人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增加,可并发尿酸结石。
2.尿液理化性质的改变
尿液内晶体浓度正常,但尿液理化性质改变时,也可促进结石形成。如尿液pH改变可影响晶体的溶解度。碱性尿有利于磷酸钙、磷酸氨镁、草酸钙结石形成;酸性尿内易形成尿酸结石和胱氨酸结石。
此外,构成尿结石基质的粘蛋白在尿内含量的改变对尿结石的形成可能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