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1 08:25 来源:网友分享
1.急迫性尿失禁
对于未抑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最常用的药物是抗胆碱能的溴丙胺太林,对逼尿肌的特异性较强,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作用时间比阿托品长。有青光眼患者禁用,冠心病或前列腺病患者慎用,有流出道梗阻时也应禁用
2.流出道功能不全
对于括约肌功能不全引起的尿失禁,*对中枢神经的刺激性较小,效果优于*。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慎用。
3.无张力膀胱
对无张力膀胱最有效的药物是氯贝胆碱,本药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小,作用时间较乙酰胆碱长,对肌张力失代偿膀胱的效果优于神经源性无张力膀胱。用药应排除机械性梗阻病变。氯贝胆碱的不良反应主要限于胃肠道,但在哮喘患者禁用,冠心病及心动过缓患者慎用。
4.括约肌协同作用失调
神经源性、功能性或药物如氯贝胆碱原因引起的括约肌协同失调导致流出道阻力增加,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用α拮抗药降低括约肌张力,常用的酚苄明。其用小剂量时不良反应轻微,大剂量时见直立性低血压和反射性心动过速,但在老年人反射性心率增加的程度也有限。哌唑嗪也是有效的药物,对括约肌的选择性较强,有高血压和充血性心衰的患者更为适宜。
1,膀胱括约肌功能差,白天表现尿急、尿频、憋不住尿、又见到水或摸到水就想去厕所。
2,神经调节功能差,表现为晚上有尿不能自知,尿一点有时能醒,白天对周围事物敏感多疑,自卑,易发脾气。
3,晚上形成尿量多,晚上不敢喝水,喝汤,稍微多喝一些都会出现尿床情况,主要的原因与大脑内分泌功能和肾有关,因为这两个方面是调节尿量的,如果这两个方面有一方面功能差,那么晚上形成的尿量过多,那么再加上以上说的神经方面问题,尿床就会经常出现了,要是有肾虚现象一般表现为,白天怕冷,自汗或盗汗,疲乏无力,腰酸腰困、腰痛,经期量少,精神差等等。以上三方面互为因果,具体每个人是有差别的,有的还存在脾胃功能差,消化不良,有胃病等,总之,这种情况是一种病理现象,只要积极治疗,完全是可以康复的,治疗方法必须从:补肾健脑,调理膀胱功能,健脾益胃,疏通营养神经入手,全面综合调理治疗,相信会有事半功倍效果的。尿床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只要对症对病积极配合治疗,我坚信是完全可以康复的。一定要有信心啊。
选穴 : 主穴:气海、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三阴交。配穴:肾阳不足加太溪、命门;脾肺气虚加太渊、肺俞、脾俞、足三里;下焦湿热加曲骨、阴陵泉;尿频加次髎。主穴每次取3个,交替使用。
针刺方法 : 选取0.35×40 mm针灸针,皮肤常规消毒,快速进针0.5~1寸。关元、中极针刺方向向下,针感向阴部传递。次髎针刺方向向骶骨后孔方向直刺。针刺得气后各穴分别加灸,艾灸离皮肤高度适中,每穴灸约5 min,以皮肤微红为度,灸时应避免烫伤皮肤。留针30 min。头3 天1次/天,连扎3 天后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 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下焦湿热型只针不灸,用泻法。
肾俞、关元能助益肾气,固摄下元;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以补益三阴,调理肝、脾、肾而止遗尿;膀胱俞、中极分别为膀胱的俞穴和募穴,合而为用属俞募配穴,可调理膀胱,振奋膀胱气化功能,以助对尿液的约束能力;命门、太溪可增强补益肾气之功效;肺俞、脾俞、足三里调补肺脾胃之气而使气血充盛,以增收涩固脱之力;
1、大脑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发育迟缓
(1)逼尿肌不稳定或低顺应性膀胱(对贮尿的敏感性高),膀胱功能性容量减小,实际能贮存的尿量比正常小.患者常有白天或睡前的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2)膀胱的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膀胱充盈和收缩未能使患者从睡眠中醒来.
(3)尿道关闭功能不全,即不稳定性尿道.也同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等.
(4)脑垂体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导致夜间产生的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
2、睡眠因素
早期普遍认为遗尿是由于睡眠过深,觉醒阈值过高所致.其实遗尿与睡眠的深度没有关系,遗尿也不发生在深睡眠时.
大量的夜间持续脑电图研究表明:
(1)觉醒功能障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膀胱充盈和收缩感知功能不全以及过度疲劳致使睡眠过深等都可导致觉醒障碍.
(2)入睡后排尿控制功能不良更为显著,表明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在遗尿的发生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3)遗尿患者的睡眠周期处于紊乱状态,晚上经常被叫醒排尿的患者则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