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6 08:06 来源:网友分享
1、胸外心脏按压法: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必须立即进行,且效果良好,是心脏复苏关键措施之一。首先应在病人背部垫一块木板或让病人仰卧睡在硬地上,以加强按压效果。在医院内对可能发生心脏骤停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均应常规睡硬板床,以便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时,可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往认为按压的作用原理是直接挤压心脏的结果,当按压胸骨时使心脏排血,放松时则心脏舒张使血液回流心腔。目前认为按压主要是引起胸内压力普遍性增高,促进血液流动,放松时使胸内压力普遍降低,促进静脉血液流向右心,以达到维持有效血液循环之目的。
2、心前区捶击(拳击):目前认为心前区捶击不宜常规列为心脏复苏的第一项措施。心前区捶击应在心脏停搏后1min内进行,否则常无效。方法是施行者用握拳的拳底肌肉部分,距患者胸壁20~30cm高度捶击胸骨中部,重复2~3次,若无效即应放弃,不可浪费时间。心前区捶击只能刺激有反应的心脏,它不能代替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对缺氧性心脏停顿或电机械分离现象者,心前区捶击并无帮助,对缺氧而仍有心跳的心脏,捶击可能诱发心室颤动;对室性心动过速而循环尚未停止的患者也不应施行心前区捶击。尽管有人报道拳击可终止室性心动过速,但笔者仍持慎重态度,因为也有诱发室颤的报道。
3、人工呼吸:现场抢救最简便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或口对鼻吹气,在施行前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仰卧,双肩垫高,解松衣领及裤带,挖出口中污物、义齿及呕吐物。然后术者用一手托起病人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入,使病人胸廓扩张;吹毕立即松开鼻孔,让患者胸廓及肺部自行回缩而将气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口对口吹气效果欠佳者,应迅速改为口对鼻吹气,向鼻吹气时将患者口闭住,此法尤适用于牙关紧闭的病人。若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应胸外按压4~5次,然后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1次。如果有2个抢救者,则一个负责胸外按压,另一个负责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两者要紧密配合。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的主要缺点是可能引起胃扩张,避免的方法是在吹气时用手在患者上腹部中度加压,或预先插入食管阻塞器(esophageal obturator),以免将气吹入胃内。一旦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应即作气管插管加压给氧,必要时施行气管切开术。
心脏骤停的预防
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患者,及时地评估左心室的功能非常重要。和左心室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左心室功能减退的患者心脏骤停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反应较差,死亡率较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原发性心室颤动,为非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者,经及时除颤易获复律成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所致的心脏骤停,预后良好。相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或室内阻滞引起的心脏骤停,预后往往不良。
继发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心脏骤停,即时死亡率达59%~89%,心脏复苏往往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以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心脏骤停的饮食
宜
1、饮食宜清淡;
2、多食易消化的食物;
3、宜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
4、宜常食用植物油及维生素;
5、宜食含镁丰富的食物;
6、宜食含降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蔬菜。
忌
1、忌高盐饮食;
2、忌高脂肪饮食;
3、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忌暴饮暴食。
心脏骤停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千万不要坐等救护车到来再送医院救治。要当机立断采取以下急救措施进行心肺复苏。
1、叩击心前区:一手托病人颈后向上托,另 一手按住病人前额向后稍推,使下颌上翘,头部后仰,有利于通气。用拳头底部多肉部分,在胸骨中段上方,离胸壁20~30 厘米处,突然、迅速地捶击一次。若无反应,当即做胸外心脏按压。让病人背垫一块硬板,同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观察病人的瞳孔,若瞳孔缩小(是最灵敏、最有意义的生命征象),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2、针刺人中穴或手心的劳宫穴、足心涌泉穴,起到抢救作用。
3、迅速掏出咽部呕吐物,以免堵塞呼吸道或倒流入肺,引起窒 息和吸入性肺炎。
4、头敷冰袋降温。
5、急送医院救治。因为,牛奶中的钙、磷、铁容易和药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稳定的化合物,使牛奶和药物的有效在分受到破坏。如补血药当归,含有2份铁离子,是补血有效成分,但如与牛奶同服,铁离子将失去活性,其补血作用也随之减弱。药中的生物碱也因易与牛奶中的氨其酸反应失去疗效,有的甚至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
心脏骤停为心脏疾病引起,80%病人由于心电功能异常,20%病人为机械收缩功能丧失,也可因循环衰竭或通气障碍引起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心肺骤停)。不论心或肺何者先行衰竭,两者通常密切相关。心电功能异常为心脏猝死的最常见机制,VF为来院前心脏猝死主要的心律(占70%)。
VF时,心室肌整体的协同收缩能力丧失,使有效心排量立即终止,导致循环停止。虽然急性心肌梗死可引起VF而心脏骤停,但54%幸存者在随访中无提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和酶的变化,VF亦能由下列原因引起: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加重(原发性VF),低电压触电(110~220伏2~3秒),电解质紊乱(特别是K和Ca),淡水中近乎溺死引起的溶血,深低温(<28℃),以及心室肌由于缺氧和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茶碱,肾上腺素)致敏引起交感过度刺激。
持续性VT为心脏骤停相对少见的病因,但从复苏的效果和存活率的角度是最好的,所属疾患包括冠状动脉病,心肌病,低钾血症和洋地黄中毒,尖端扭转型VT(参见第205节)为有QT延长的一种独特的VT,发生于使用Ⅰ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或吩塞嗪类药物的病人以及低血钾或低血镁的病人。
心搏停止为心电图上无电活动,无脏器灌注,血压和脉搏不能测出,其原因包括严重广泛的心肌缺血,心室破裂,严重高血钾(血清K+ >7mEq/L)或高血镁使心肌细胞膜过度极化。
电机械分离指有心电除极而无机械收缩,其原发机制为心脏破裂,急性心包填塞,心脏整体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腔内肿瘤或血栓阻塞以及慢性心力衰竭。
循环休克有许多原因,包括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如由于大量失血,在严重烧伤,胰腺炎使第三空间液体大量丧失),周围血管张力丧失使静脉回流减少(如败血症,过敏性休克,深低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药物或麻醉过量);或心室充盈或心室排出受阻(如心包填塞,肺动脉巨大栓塞,张力性气胸),但舒张期动脉压过低为导致冠脉血流不足,心肌电不稳定和心搏停止的常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