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0 06:28 来源:网友分享
1.体位仰卧位,头稍低,两腿稍分开。
2.切开下腹正中切口。长约10~12cm。在正中拉开腹直肌。用包湿纱布的示指,将腹膜反折向上推开,显露膀胱。
3.切开膀胱、显露前列腺。在耻骨上切开膀胱,膀胱内的冲洗溶液用吸引器吸尽,将切口向下延长,直至显露膀胱颈和前列腺。
4.切除前列腺。用腹部深拉钩拉开膀胱切口,即见肥大的前列腺。此时,应首先探查膀胱内有无其他合并症(如结石或憩室等),如发现有结石,即用取石钳取石。然后,在前列腺突入膀胱最明显处(常为前列腺中叶)用长柄刀或长弯剪作一横切口,切开膀胱粘膜与前列腺包膜,并用长弯剪稍加分离。伸入手指,在包膜内先分离前列腺后侧,再分离左侧、右侧。最后在腺体前端捏断尿道而完整切除~⑷。也可不做横切口,而用右手示指直接在前列腺中叶或侧叶旁分破膀胱粘膜,进入前列腺包膜内,顺前列腺体与包膜内面间隙,将各叶完整分离。
5.缝合止血。10分钟后取出纱布塞条,检查腺窝。若腺窝边缘渗血较多,可用铬制肠线将膀胱粘膜与前列腺包膜后缘5~7点处连续缝合数针以止血。缝合时,进针不可太深,以免穿破直肠或损伤输尿管口。一般情况下,多能止住出血。
6.置气囊导尿管压迫止血 用30ml容量气囊导尿管(Foley)或自制容量较大气囊导尿管自尿道插入前列腺窝,用30ml生理盐水充胀球囊,由助手轻轻将导管向外拉紧,压迫腺窝止血。如止血不完善,可适当增加生理盐水容量。
7.膀胱引流。膀胱内留置粗蕈状导尿管,膀胱切口用2-0铬制肠线连续缝合,外加间断丝线缝合,导管由切口最上端引出(高位引流)。
8.切口缝合。耻骨后间隙放香烟引流,由切口下方引出。腹壁逐层用丝线间断缝合。气囊导管在一定拉力下用胶布固定在左大腿前内侧。
前列腺电切手术是切除压迫尿道的部分前列腺腺体,解决残余尿过多,尿频尿急的问题。由于前列腺增生,就堵住尿道,其实就是堵住了膀胱的开口,前列腺就是在膀胱的开口处,这样就会导致尿潴留,无法排尿的情况出现,做这个手术就是要打开这个通道,可以自行排尿。
1.因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尿潴留,包括急性尿潴留和复发性尿潴留。
2.梗阻症状明显,膀胱内无残余尿,尿流率检查异常者。
3.膀胱内残余尿量增多,导致肾功能损害的。
4.前列腺静脉出血,引起血尿不止的。
5.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憩室和膀胱肿瘤。
6.曾患慢性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
这种手术时间短,电切镜插入后尿道即直接达到前列腺组织,省略了切开和缝合多层组织的操作程序,节约了很多时间。
前列腺电切术医生只需将电切镜通过尿道插入就可以完成全部手术操作,不需要切开皮肤等各层组织,术后也不遗留任何疤痕。近20年来,由于训练方法的进步,操作技术的熟练,这种手术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前列腺切除手术完成以后,患者被送回病房,当天给予输液不要进食,这时已留置导尿管也无需排尿,前列腺电切术一个月内,患者生活上要小心谨慎,注意避免抬举重物,不喝酒,不性交,避免便秘。
1、定期门诊复查(三个月内)。
2、有留置尿管接无菌引流袋的患者,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1-2次,尿袋每更换,更换是接口要用0.5%酒精从里到外旋转擦拭,注意引流管及尿管不打折、不脱落。
3、饮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食物,禁食辛辣及刺激性食品,多饮水,每天1500ML以上,避免大便干燥。
4、三个月内禁止骑车、泡澡和性生活,可适当活动和锻炼。
5、一般手术后3-6个月可恢复正常,术后有时排尿是可有血和小块脱落坏死组织一定注意饮水保证有足够的尿量冲洗,若有尿液控制不佳者,教病人做提肛训练。
6、遵医嘱用药指导。
前列腺是人体非常少有的、具有内、外双重分泌功能的性分泌腺。作为外分泌腺,前列腺每天分泌约2毫升前列腺液,是构成精液主要成分;作为内分泌腺,前列腺分泌的激素称为“前列腺素”。
关于该病的治疗,目前生活上的治疗方式是养成科学的习惯:
1.多饮水。每天要喝2~2.5升水,这样就会多排尿,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一些刺激,长期不良刺激对前列腺有害。
2.不憋尿。一旦膀胱充盈有尿急,就应小便,憋尿对膀胱和前列腺不利。
3.节制性生活。性生活频繁会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以致引起前列腺增大。因此尤其要在性欲比较旺盛的青年时期注意节制性生活,避免前列腺反复充血
4.多放松。生活压力可能会增加前列腺肿大的机会。临床显示,当生活压力缓解时,前列腺症状会得到舒缓,因而平时应尽量保持放松的状态。
5.洗温水澡。如果每天用温水坐浴阴部1—2次,同样可以得到良好效果。
6.保持清洁。坚持清洗会阴部是预防前列腺炎的重要环节。另外,每次同房前都坚持冲洗外生殖器是很有必要的;若包皮过长或包茎等应早行手术治疗。
7.防止受寒。不要久坐在凉椅上,因为寒冷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引起尿潲留,导致尿道内压增大,而引起逆流。
8.避免摩擦。会阴部摩擦会加重前列腺的症状,让患者明显不适,为了防止局部有害的摩擦,应少骑自行车,更不能长时间或长距离地骑自行车或摩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