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07:25 来源:网友分享
病因发病原因复杂,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常为多方面。病人往往是过敏体质,这种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病。常见的内在因素如:胃肠功能紊乱、精神紧张、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体内有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等。外界因素如:日光、风吹、寒冷、炎热、搔抓、摩擦以及接触肥皂、化妆品等,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也可诱发。
临床表现多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患处皮肤浸润增厚,变成暗红色及色素沉着。持久不愈时,皮损纹变粗大,表现干燥而易发生皲裂。常见于小腿、手、足、肘窝、外阴、肛门等处。自觉剧烈瘙痒,红斑、丘疹、丘疱疹或水疱密集成片,易渗出,境界不清,周围散在小丘疹、丘疱疹,常伴糜烂、结痂,如继发感染,可出现脓包或脓痂。处理适当则炎症减轻,皮损可在2~3周后消退,但常反复发作并可转为亚急性或慢性。
治疗
1.一般防治原则尽可能找到过敏原;避免各种外界刺激;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食物。
2.内用药物一种或两种抗组胺药物,因湿疹多为晚上剧痒,最好晚餐后或临睡前各服用一次。一般不宜使用口服或肌注糖皮质激素。还可用中药治疗。
3.外用药物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必要时可封包。局部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砒美莫司疗效较好,也可减轻长期使用外用激素的副作用。
湿疹是一类皮肤浅层的瘙痒性炎症,最初表现为红晕和水肿,继而可形成丘疹、水疱、渗液、结痂及皮肤脱屑。由于搔抓,使皮肤增厚、角化,并可有皮肤色素增加或减少,此时称为神经性皮炎,所以神经性皮炎是湿疹长期搔抓的结果。
湿疹的病因复杂,有的系由过敏反应引起,有的与过敏反应无关。由过敏反应引起的湿疹也常因一些非过敏性刺激因素如搔抓、出汗、受热、喝酒、食辣食等而加重。
湿疹在不同年龄有不同的表现。
1.婴儿湿疹 多在4~6个月时发病,1个月前不发病为其特点。病变好发生于头皮、面颊、胸部、颈部和四肢伸侧,口周和眼睑一般不受侵犯。病变性质一般为充血性斑丘疹和疱疹,渗液和结痂明显。病变部位奇痒。由于搔抓,部分结痂脱落,露出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甚至出血。由于反复搔抓,皮肤可粗糙增厚。由于瘙痒难忍,常使患儿烦躁不安,进食及睡眠均受影响。患儿可有营养不良、腹泻和全身淋巴结肿大。
皮肤损害也可表现为干燥型。此型常见于瘦弱婴儿。皮肤呈浅红色或暗红色斑片,表面覆有白色糠屑样物,皮肤轻度增厚、皲裂。
这两个类型都有剧烈瘙痒,常常自发加重或缓解。可能引起加重的原因有:出汗、接种、食入致敏食物主要有牛奶、蛋白、鱼虾、桔子、桃等、接触致敏物如花粉、螨、蚕丝、皮毛、药物等、以及气候变化、碱性肥皂刺激、感染等。
婴儿湿疹在3~5岁后有自行消退的趋向。
2.儿童型湿疹 此型常在4~10岁发病,可以新发,也可在婴儿型湿疹愈合后重发。病变趋向于慢性过程和限局化,以四肢屈侧,特别是肘窝、腘窝、腕、踝、前胫和面部为多见。病变的渗出成分较婴儿型减少,而干性丘疹、角化和皮肤增厚明显。由于剧烈瘙痒而搔抓,可导致继发皮损,如糜烂、渗液、感染等。这些继发损害又加剧了瘙痒,形成恶性循环。部分患儿于反复发作一段时期后渐愈;或演变成泛发性神经性皮炎样改变而转为成人型。
3.成人型湿疹 成人型湿疹常表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皮疹表现为成片的平顶丘疹,融合成片,皮肤增厚,上复白色鳞屑,部分有色素沉着。由于剧痒,常有抓痕和血痂。好发部位为肘窝、腘窝、颈部、眼周、手、腕及乳头。
瘙痒是突出的症状,可因机械刺激、温度改变、汗潴留、皮肤干燥、食入致敏食物等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情绪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患者除皮肤病变外,还可能伴发鼻炎、哮喘或其他过敏反应病。
婴儿湿疹约半数与食用牛奶制品有关;儿童和成人型湿疹也可能与食物过敏反应有关,但很难查明原因,所以多数只能对症治疗。应避免各种可能使病变加重的刺激,如搔抓、日晒、饮酒或进食辛辣食物。全身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组胺药和止痒。有皮肤增厚、久治不愈病变的大多需要应用皮质激素类药膏外搽,不少病例常伴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 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一条的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指导患者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注意“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提高医生对患者教育的意识。
4.反映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努力反映国际上关于湿疹治疗的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强调了外用糖皮质激素为湿疹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还强调了感染和细菌定植在湿疹复发和加重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此外,除了对传统的药物和方法介绍外,对近年来开始在临床应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白三烯抑制剂等新的药物以及窄波紫外线等治疗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力争做到能够反映最新进展。
5.指导医生对某些顽固、治疗抵抗患者原因的分析和应对指导,这是本指南的特色之一。因为湿疹较难治疗,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正确指导医生客观分析治疗不成功的原因,对于修正治疗策略、改变用药种类和手段,最终提高疗效,解除患者病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