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件事让爹妈穷焦虑!长高长牙讲话标准时间表

2015-12-03 10:08 来源:网友分享

  面对宝宝成长,新手爸妈常会用错力气,比如关心宝宝长牙快慢、何时戒尿布等问题。然而真相是:孩子发展本就因人而异,爸妈的焦虑很可能只是穷紧张一场。而真正该在意的事,像安全感、分离焦虑、多晒太阳等,甚至可能影响小孩一辈子身心健康的事,家长反而没关注到。

  发展焦虑1:身高体重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宝宝的身高体重更是如此。如果是双胞胎之间,或是跟上一胎互相做比较,那还情有可原;最糟的是婆婆妈妈们拿家族中“最高、最胖”的巨婴当“正常指标”,把其他堂兄弟表姐妹都讲成营养不良,就实在是莫名其妙了。

  身高公式:

  婴幼儿时期是宝宝身高快速发展的一大重要阶段,宝宝个子会有惊人的变化:

  ●1~3个月平均长3.5cm

  ●4~6个月平均长2cm

  ●1岁时大约身高75cm

  粗略估计孩子成人后的身高:

  男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6.5cm

  女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6.5cm

  *本公式可以看出遗传因素确定了身高的可能性,但是如果后天其他因素影响,身高还可能有±6~7.5cm的变化。

  体重公式:

  ①1~6个月

  每个月测量1次:

  体重=[出生体重+(月龄×0.7)]千克

  ②7~12个月

  每2~3个月测量1次:

  体重=(6+月龄×0.25)千克

  ③1~3岁

  每3个月测量1次:

  城市 体重=[(年龄×2)+8]千克

  农村 体重=[(年龄×2)+7]千克

  出生不久的宝宝,妈妈主要观察重点不是“奶量”,而是“尿量”;一天六包清淡颜色的尿布,就是有吃饱的指标。不要去计算宝宝的奶量,尤其是亲喂母乳的妈妈,用力挤出来算cc数,实是最庸人自扰的举动。

  如要预测接下来一两年的身高体重百分比,看出生时高矮胖瘦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指标,是宝宝两个月大时的体重,此后大约会落在某个固定的百分比。长期而言,这个百分比到五岁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改变太多。

  总之,生长曲线要看长期的走向,且千万不要跟别人比。孩子就算个头小,如果医生长期追踪都没有问题的话,就是正常的,千万不要浪费金钱在营养补充品上。爸妈应该有自知之明(通常其中之一小时候也是瘦瘦小小的),孩子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发展焦虑2:长牙

  一般孩子长牙是八个月大开始,前后加减四个月,也就是有人可以晚至一岁才开始冒出乳牙。在这之前,即便没有牙齿,宝宝都还是可藉由牙龈研磨食物并吞咽。

  一般乳牙萌出的平均年龄和顺序(一般下牙稍早)是:

  下中切牙4~17个月,上切牙5~15个月,下侧牙6~27个月,上侧牙6~21个月,下尖牙8~27个月,上尖牙8~29个月,下第一乳磨牙8~27个月,上第一乳磨牙8~28个月,下第二乳磨牙8~34个月,上第二乳磨牙8~34个月。乳牙萌出存在着个体差异,只要在以上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对于长牙这件事,穷紧张的家长也不少,比如太慢长牙怕缺钙、第一颗牙齿长歪歪怕缺钙、长得不对称怕缺钙、顺序和一般宝宝不一样也怕缺钙。我发现只要家长对宝宝牙齿有疑问,第一个想法一定是先推给“缺钙”,不管三七二十一。然而,上述的每件事,其实都跟缺钙无关。

  其实,牙齿萌出后的清洁动作,以及涂氟、封填等措施,都比牙齿长得快慢来得重要,记得千万不要浪费钱去买钙粉吃。

  至于宝宝牙齿长得慢的家长,只有一句话来安慰大家:“你看过身边有哪一个小孩没牙齿的吗?”既然有一天必定会发生,且着急也没有用处,不如就放轻松等待,告诉你,宝宝长牙之后,咬人才真的痛!

  发展焦虑3:语言发展

  一岁半还不会说话,很糟糕吗?很多小男生到一岁半都还不会说话,发展却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发展迟缓都是全面性的,比如从小的身高体重、精细动作、大动作,每一项都落后,到一岁半时语言也落后,就必须特别小心,但通常也不意外就是了。反之,如果身高体重与各项发展都正常,只有语言落后,那么大部分都是正常的,除非是有自闭倾向的孩子。

  宝宝语言发展过程

  1.0~6个月:简单音节-连续音节阶段

  发出咯咯笑声、叹气声、“哦”和“啊”等声音,不久后就能咿咿呀呀。

  2.7~12个月:学话萌芽阶段

  知道家里人的称呼和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称,能发出更有意义的声音。

  3.13~18个月:模仿能力膨胀阶段

  会说10~20个左右常用物品的名称;;能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五官的位置及熟悉的人和物;能理解简单的句子和小故事。

  4.19~24个月:语言爆发阶段

  词汇量多达200多个。开始不断地问问题。喜欢重复地听同一个故事,逐渐能简单复述。

  当然,一岁半不会叫“爸爸、妈妈”,还是需要让医生评估过后,才知道是俗语说的“大鸡晚啼”,还是真的有发展迟缓问题。妈妈需要观察,不讲话的孩子是否会用肢体动作“表达”他的需求?比如拉着你的衣服去找玩具,或是指着奶瓶发出呜呜阿阿的声音。如果会,应该就只是“大鸡晚啼”,而不是迟缓或自闭症;若还担心的话,还是让专业的儿科医师检查过比较放心。

  发展焦虑4:动作发育

  许多人最喜欢比谁家宝宝先学会走路,结果生出了“螃蟹车”(可转圈的学步车)这种怪东西,来“训练”孩子走路。殊不知乃适得其反,根据研究,使用螃蟹车的宝宝,走路还比没使用的人来得慢。  另外,近年盛传“爬愈久对头脑愈好”的论点,这下可好,想自己站起来的宝宝统统都被家长“扫堂腿”,强迫多爬两圈,输人不输阵。请问,这又是何苦来哉呢?

  大动作

  ◆小儿动作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教育有关。

  ◆一般1岁时,被人拉着手能行走,自己扶墙或栏杆也能行走。

  ◆18个月内,从扶着走变独立走,行走中停住、倒退走。

  ◆1岁半行走自由,会爬台阶。

  ◆2岁时会快跑,上下台阶时单步迈进,一步一停。

  ◆2岁半时会两脚交替上、下台阶或楼梯,用一只脚会独立片刻。

  精细动作

  ◆在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之后,宝宝能有意识地运用双手,1岁后要东西时会用手指,一只手会拿两块小物品,用蜡笔在纸上乱涂,会用勺吃食物,能几页几页地翻书。

  ◆1岁半时能叠2—3块积木,会拉脱手套、袜子。

  ◆2岁时会叠6—7块方木,能握杯喝水,用筷子进餐,一页一页地翻书,用匙正确,能模仿画垂直线和圆。

  ◆2岁半能临摹直线和水平线。

  ◆3岁时会叠10块方木,在别人帮助下会穿衣服,喜欢玩玩具中的精细操作,能临摹圆形。

  基本上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时间表,一般家长只照顾一两位小孩,经验值不足,很难判定是否正常或迟缓,因此,还是交给专业的儿科医生判断比较妥当。其实,不管早学走或晚学走、爬得久或短,都不是重点;反而家长多多陪伴宝宝,在游戏中增加刺激,才是肢体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宝宝被送去不合格的托婴中心,除了吃饭时间有人喂食,其他时间都任其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人陪伴与游戏,宝宝没有探索世界的动机,当然也就不会想要爬行或走路,进而造成肌肉张力不佳,动作发展迟缓,这才是严重问题的根源。

  发展焦虑5:饮食习惯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很多爸妈真的对“饮食”太过钻牛角尖,反而破坏了亲子感情。许多家长有抱怨孩子不喝奶、不吃粥、不吃饭,或者不吃花菜、不吃苦瓜、不吃肉、不吃水果......中国的食物种类真是多,孩子只要有其中一两样食物不肯吃,很容易会被贴上“挑食”的标志。

  虽然营养均衡很好,但上述这些情形,真的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我觉得这些焦虑情绪,和媒体上的专家们时常强调“某些特定食物营养价值超好”脱不了关系,事实上人类需要的不就是四大类食物:淀粉质、蛋白质、脂肪及青菜水果,只要每一类各爱吃一种,基本上就搞定孩子的营养了。顺其自然,投其所好,一切以轻松自在为原则。专家宣导食物营养价值,用意是希望大众能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爸妈千万别划错重点。

  还有很多家长,是在训练餐桌规矩上,把孩子的胃口打坏了。比如规定坐在餐椅上、一定要用餐具、不可以用手抓等,还不时说出“你看XXX都可以坐好自已吃,你都几岁了还......”这些伤人自尊的语句,这样一来,如何能期待孩子爱上吃饭时光?

  其实餐桌礼仪重身教,自己有以身作则,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样学样。当然,餐桌上的规矩可以教、可以做,但不需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揠苗助长,总之只要有良好的身教,船到桥头自然直。

  发展焦虑6:常规养成

  现代孩子真命苦,比高、比壮、比不怕吃苦瓜,这样不够,还要比看谁先戒尿布、先自己睡过夜。

  我知道一些“妈宝”、“小霸王”的新闻,让大家戒慎恐惧,深怕自己养出类似的孩子,长大后不成才。然而大家可能搞错了方向,因为并不是比较早戒尿布或早睡过夜的孩子,就不会成为“妈宝”,这两件事基本上完全没有关联性。

  戒尿布常常是家长穷紧张的根源,“那个谁家的小孩出门都不用带尿布了,我们还大包小包,真丢脸。”问题是,他们家的小孩身体、心理准备好了吗?你家的小孩身体、心理准备好了吗?太早戒尿布的孩子,有些心理尚未成熟会大哭大闹,有些则产生憋尿、便秘等表现的生理问题,不管是哪一种表现,都代表他的身心还没准备好,强迫戒除只会剥夺他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更何况,三岁之前还不会自己穿脱裤子,宝宝要上厕所时,也需要家长帮忙,一天搞个五、六次疲于奔命,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啊,不用急啦!等三岁再戒尿布,不行就再往后延,老话一句:“你有看过哪个大孩子喜欢穿尿布上学的吗?”时间到了他自己就会丢尿布啦!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孩子单独睡过夜的迷思。要知道全世界有很多民族,全家人睡一起是很正常的事,让孩子自己睡觉才奇怪。当然我们也不需评论哪一种文化比较好,总之训练睡眠这件事,必须顾及孩子的安全感、分离焦虑、心理发展等重要议题,绝对不是“强迫一下”就搞定的小事。家长不需要跟别人比,也不用听信哪里的专家随便说说,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尊重孩子的发展时间,时机成熟时,轻轻推他一把就成功了,根本不需要像打仗一般痛苦的。

部分文章源于网友分享,本站尊重原创,如有侵权,本站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育儿指南向日葵 实时聚焦 行业新闻 热点推荐
快问号
  • 宝宝护士权威的孕育资讯,帮助家长呵护宝宝健康
  • 医说健康为您讲解人们最关心的健康养生话题,让您轻松掌握健康养生小常识。
  • 葩姐减肥肥肉三层非一日之功,葩姐教你用正确的方法迈出减肥第一步!
  • 揭秘君谣言似妖,小倩姥姥。辟谣除妖,不在山高
  • 漫说健康用漫画阐述健康,让医学也能性感起来!
曝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