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9 07:38 来源:网友分享
鞘膜积液,常见的有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正常时鞘膜囊仅有少量浆液,当鞘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失去平衡,如分泌过多或吸收过少,都可形成鞘膜积液。婴儿起的鞘膜积液常可自行吸收消退,不需手术治疗,成人的睾丸鞘膜积液,如积液量少无任何症状,也勿需手术治疗。积液量多体积大,伴明显的症状应施行睾丸鞘膜积液翻转术。
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腹股沟、阴囊部肿块。积液较少时,可无任何不适。随着囊内液体增多,可感到精索牵拉感或钝痛,如睾丸鞘膜积液量巨大,阴茎缩入包皮内,可出现排尿困难,行走不便等。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平卧后肿块可完全消失,站立后肿块又慢慢出现。
鞘膜积液多数仅发生于一侧阴囊,积液量少时仅于体检时发现,并无不适,只有积液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病人才会出现阴囊下坠、发胀及牵引痛等不适感。巨大型睾丸鞘膜积液时,患者的阴茎、龟头可缩入包皮内,影响排尿与性生活。指导意见:手术治疗一般是鞘膜完全切除术或者鞘膜翻转术。由于患处血管极其丰富,易发生血肿和感染,术后要多次切开排脓,创口压迫睾丸会造成萎缩不育等等危害。建议通过保守治疗,水煎内服的“苗山鞘膜方”对鞘膜积液的治疗作用明显,建议使用。
鞘膜积液是小儿的一类常见病,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行病因不清,病程比较慢,如果进行病理学检查的话可以看到壳膜慢性炎症反应,而继发者则伴有原发的疾病,如急性的鞘膜积液可以见于睾丸炎附睾炎或者睾丸扭转等等,或者继发与创伤,或者高热,心衰等全身疾病之后。
而慢性的患者多数没有明显的诱因,有时可见于阴囊的慢性损伤或者腹股沟区淋巴静脉切除等局部手术以后,也可以并发于阴囊内某些疾病比如肿瘤结核等等,婴儿鞘膜积液与鞘状突未闭,及其淋巴系统发育迟缓有关,因为孩子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晚,所以鞘状突闭锁也较迟。
婴儿型的鞘膜积液右侧发生率比左侧要多,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睾丸鞘膜积,精索鞘膜积,交通性鞘膜积液,混合型以及婴儿型等几种类型。
鞘膜积液的概念应包括鞘膜积水、鞘膜积血、鞘膜积脓和鞘膜乳糜肿。它的病因较多,炎症、外伤、肿瘤等阴囊和睾丸病变均可引起鞘膜积液。鞘膜积液中以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鞘膜积液的手术疗法效果良好。近年来也有单纯行鞘膜囊肿穿刺抽液后注药治疗,不用手术,但术后并发症问题尚有争论。 少量积液可无症状。若积液巨大,则有阴囊下坠不适,或排尿及性功能障碍,阴囊部可见梨形或椭圆形肿块,囊性,如为交通性鞘膜积液,则肿块大小可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婴幼儿鞘膜积液多能在发育过程中自行吸收,故除非积液巨大一般不予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较大的鞘膜积液,一般需行睾丸鞘膜翻转术,精索鞘膜积液行囊肿剥除术,交通性鞘膜积液则于鞘突处高位结扎术加鞘膜翻转术。小的鞘膜积液可行囊肿穿刺抽液注药术。 鞘膜积液诊断较易,不需特殊检查。但如需要排除睾丸肿瘤 ,则可进行前列腺、精囊腺、阴囊和阴茎的超声检查 鞘膜积液在热带地区发病率高,与血丝虫感染有关系,故平时防蚊措施是重要的。在农村中,由于各种原因,鞘膜积液的治疗重视不够,往往因严重的鞘膜积液而损害双侧睾丸功能。故应呼吁早期求医治疗。婴幼儿的鞘膜积液是先天性的,随着年龄生长发育,淋巴系统功能健全,多可自行吸收,不需急于治疗,可动态观察、定期复诊。
正常情况下,蛋蛋处于阴囊内,在蛋蛋的外围有一层膜状的组织,像保鲜膜一般包绕,这层「保鲜膜」称为睾丸鞘膜。
通常情况下,「保鲜膜」和蛋蛋之间是没有水分的,或者有很少一点点水,起到一个润滑的作用。当「保鲜膜」和蛋蛋之间的水变多,不被吸收,且越来越多的时候,就称为睾丸鞘膜积液,有点像注了水的气球。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症状和危害
常见症状:两侧睾丸不一样大小;阴囊肿胀下坠;久久站立以后一侧阴囊变大,部分患者感觉到阴囊下坠不适、沉重感。也有部分患者,完全没有不适或异常。
危害:生长发育过程中,睾丸鞘膜积液可能逐渐加重,压迫睾丸,影响孩子的第二性征发育,严重将导致睾丸萎缩、坏死;另一方面,孩子和同龄人比较后,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成人后可能导致感染与不育。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目前并没有什么有效的预防方法,如果有,就是避免早产,避免胎儿体重过低,发育不良。出生后尽量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咳嗽,便秘等会使腹腔内压力增高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