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0 15:43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 漫说健康
周末,小康医生看了一部电影曹保平指导的《狗十三》。
这是一部国产青春片,但却没有怀孕堕胎、也没有富家子与灰姑娘的爱情纠葛,更没有那些阳光梦想,死亡救赎,而是真真切切讲述很多中国寻常孩子的成长历程。
2013年拍摄的《狗十三》,在尘封了5年终于能见于天日
故事是讲述一位13岁的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小女孩正处于青春叛逆的时期,既想要脱离父母的管辖,又不能够独立。
而面对父亲再婚、继母再生了一个儿子,主人公李玩开始敏感多疑、易爆易怒。
在重男轻女的家庭,李玩父亲在继母诞生孩子后,给女儿李玩买了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小狗。或许两人都是孤独且无所依靠,李玩与小狗就这样产生联系。
但无奈,爷爷一次出门遛狗时却不小心将狗弄丢,李玩四处寻找。
家人为了安抚李玩,只好另买一条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来哄骗李玩,李玩越来越沉默,并开始发现已经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所编制的谎言.....
中国式家庭,打你只是因为爱你
电影中的这种家庭,却是中国式家庭的缩影。整个故事,孩子内心缺失一而再,再而三被大人们所忽略。
在大人眼里,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就像小猫小狗一样,受了委屈只需哄哄就好。
李玩父亲打了孩子后,变得内疚与惭愧,并向孩子道歉,说出了“爸爸之所以打你,只因为爱你,为你好。”
这也无疑击中了很多观众的情绪,试问哪个人在儿时没有被父母打过?有多少小伙伴,在被父母打过后,还能让父母向你道歉?
有多少中国式父母,还在坚持着“打了一巴掌,再给了一块糖”?
在电影中,李娃父亲长年工作,在孩子教育中已经长期缺席,关键节点才空降下来粗暴惩罚孩子。在我看来,这种名义是教育孩子,倒不如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是自我满足那少许可怜的父权威严。
发泄完又后悔,根本就尚未考虑教育效果是否达成,就开始盲目补偿或奖励,对孩子的伤害岂非只是几颗糖就能解决?
好的家庭教育,本应该是需要小火慢炖的一锅浓汤,细水长流,无声浸润,但若突然跳下来添加一把爆炒辣椒,又加了一把糖乱炖,那这锅汤还能好好喝吗?
注重功利教育,却漠视了价值教育
电影中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在生活中不让女儿去酒吧买醉,但却在觥筹交错的酒局上为了奉承而让女儿用酒敬领导。
那些就酒桌上的敬酒词与客套话,直面反应了成人社会微妙里的复杂人情,也让李玩开始看见真实且有些虚伪的成年世界。
回望我们现实生活,中国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学到不是自由与自律,而是他律与服从。
家长自我主张为孩子安排一切,为孩子规划了未来的选择与人生,他们从未想过为自己错误道歉,也从未做过任何切实的补救措施。
在他们看来,就像电影中父母一样,敷衍买条新的狗回来,去迁就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孩子无法理解,而是最终选择用暴力手段,让孩子被迫接受。
家长们总是责怪孩子不懂事,但又有谁想过,懂事从来都不是成长的代价,成长也不应该成为贬义词。
他们从未理解与倾听,从未学会为自己过错负责,遇到问题只会偏激的怒吼,只会让弱小者去舍弃自己利益,自以为对别人精神施暴,还美名其曰: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情世故。
毕敏书曾经写道:胸中装满深切的爱,生活就会灿烂千阳。内心保持沸腾,世界也为你绽放。
我相信没有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家孩子成龙成凤,但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
虽说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
但孩子在未成年所有决定,就这样被大人剥夺与掌控,是否真的是为孩子好么?
听话乖巧的孩子的确招人喜欢,
但为了让孩子变成所谓的乖巧听话,
不惜扼杀孩子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价值被否定与内心被忽视的伤害,我想远远超过粗暴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