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8 16:34 来源:网友分享 作者: 漫说健康
一直以来,我们都多次呼吁社会需要重视心肺复苏。
但这种挽救性命的技术,在很长时间以来都未能得到重视或正确的利用,很多人甚至还包括医疗工作人员眼中,心肺复苏似乎成为一种“宣布患者死亡的仪式”。
明明是救命,为何会要命?
在医学上,心跳骤停的患者被救活的可能,在于每分钟下降7%-10%,这也就是说:越早施救,其救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大多数发现患者心跳骤停,再到呼救,最终等到急救医生到来时,很多情况面对却是冷冰冰的尸体。
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以及错误的适应症,都让原本鲜活的性命眼睁睁看着就这样没了。
在这与死者的赛跑中,由于国内急救技术普及力度不够,绝大多数人都并不怎么会心肺复苏,即便患者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很长时间,家属还送往急诊室里送的时候,还要求医务工作人员抢救。
心跳停止,并不等于心跳骤停
所谓的心跳骤停,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定义:
心跳骤停,主要是指有或者没有心脏疾病的患者,突然(不是在预料之中)丧失心脏的功能,未必就是心跳完全停止的情况。
有时候,像癌症晚期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多器官功能衰竭引发呼吸心跳停止、艾滋病终末期呼吸心跳停止......
这些情况下,往往都并不适合心肺复苏抢救,若贸然还继续心肺复苏,不仅无法挽救,甚至还真的当成了宣布患者死亡的仪式。
这也不行,那也不对,那咱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写到这里,我想很多朋友们都开始不耐烦,为什么有那么多条件和要求,那以后我们见到有人心跳骤停,见到有人猝死,是不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被死神带走呢?正确的心肺复苏又该如何做呢?
也许,咱们今天可以从下面这张图掌握好这项救命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