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09:15 来源:网友分享
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或肾阴素亏,肝失所养,以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发为眩晕。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本病病位在清窍,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清窍失养,或肝阳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窍而扰动清窍发生眩晕,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故张景岳谓“虚者居其八九”,如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眩晕实证多由痰浊阻遏,升降失常,痰火气逆,上犯清窍,瘀血停着,痹阻清窍而成。眩晕的发病过程中,各种病因病机,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或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肝风、痰火上扰清窍,进一步发展可上蒙清窍,阻滞经络,而形成中风;或突发气机逆乱,清窍暂闭或失养,而引起晕厥。
头晕,很多人认为是小毛病,饿时会头晕、经期前后会头晕,蹲久了站起来会头晕。一般情况下,偶尔头晕或体位改变而头晕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应无大碍。不过,如果长时间头晕,就应引起重视,因为长期头晕或经常头晕可能是重病的先兆。头晕是—个综合病症,是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1、是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缺血病变、小脑病变、脑部病变、脑外伤、某些类型的癫痫等。此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某些神经症的病人也会常常感到头晕。
2、是耳部疾病:如耳内疾病影响到平衡而引起头晕。
3、是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病、低血压病、各种心脑血管病、贫血、感染、中毒、低血糖等。四是感冒:有时感冒可能会附带有头晕的症状。
4、是颈椎骨退化:由于长期姿势或睡姿不良,造成颈椎增生、变形、退化,颈部肌肉扯紧,动脉供血受阻使脑供血不足,是头晕的主要原闲常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F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
5、是贫血:如有头晕伴有乏力、面色苍白的表现,应考虑贫血的可能性。健康状态下,老年人体内造血组织的存在量以及造血质和量已经有所下降,红细胞本身的老化,使其对铁的利用率大不如前。因此,老年人如果不注重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6、是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粘度增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发生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其中造成高血脂的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平素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患者大量吃高脂肪、胆固醇的食物,而又不爱运动。目前该类疾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7、是脑动脉硬化病: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脑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8、是心脏病、冠心病早期,症状尚轻,有人可能没有胸闷、心悸、气短等显著不适,只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耳鸣或健忘等。此时发生头晕的原因主要是心脏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变细变窄,使心脏缺血缺氧。而心脏供血不足,可以造成供血不足,引起头晕。
1.肚子痛的原因由肚子痛的不同症状来决定,如左上部位的腹痛很可能是肾脏、胰腺等出了问题。如果持续疼痛并且随着时间加剧而且范围增大,则可能是急性胰腺炎。
2.右上腹痛,右上部位对应着肝脏、胆囊等,所以肝及肾的炎症或癌症结石都可能导致右上腹疼痛。除此以外,也有可能是胰腺、十二指肠、肾脏、大肠等部位出现了问题。
3.右下腹痛,提到右下腹痛,人们第一印象想到的可能是急性阑尾炎,如刚开始为上腹部疼痛,数小时后转为右下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多为急性阑尾炎。当然了,小肠、盲肠、右输尿管出现问题了也不一定,如伴有尿频、血尿等症状的话则很可能是输尿管结石。女性还应注意右侧卵巢及输卵管是否出现问题。
4.左下腹痛,可能是下结肠或直肠或是输尿管的问题,如肠梗阻、阑尾炎、肠炎、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等,女性还应考虑是否左卵巢及输卵管是否有问题。
5.腹腔痛,若是整个腹部持续性的疼痛,则很可能是阑尾炎,胆囊炎等问题。
6.特别提示,肚子痛切忌不可大意,不同的部位对应着不同的脏器器官,注意每个细节,健康无小事。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若是预防,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差者可提高身体素质,体胖者可增强气血运行,加速排泄水湿痰饮。
2、饮食宜素净和容易消化。不宜食用烟、酒、浓茶、咖啡、韭菜、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3、冬瓜、萝卜、芋艿、慈菇、地栗、赤小豆、米仁具有化痰结、利水湿的作用,可以选作辅助治疗。
4、不要过多饮水,注意异体蛋白的摄入,如鱼、虾、蛋、蟹、乳等。
5、发作期宜卧床休息,防止起立跌倒受伤。减少头部转动。
6、卧室光线宜昏暗,环境要安静。
7、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