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03 13:02 来源:网友分享
(一)急性中毒
一次大量饮酒中毒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症状与饮酒量和血乙醇浓度以及个人耐受性有关,临床上分为三期。
1.兴奋期:血乙醇浓度达到11mmol/L(50mg/dl)即感头痛、欣快、兴奋。血乙醇浓度超过16mmol/L(75mg/dl),健谈、饶舌、情绪不稳定、自负、易激怒,可有粗鲁行为或攻击行动,也可能沉默、孤僻。浓度达到22mmol/L(100mg/dl)时,驾车易发生车祸。
2.共济失调期:血乙醇浓度达到33mmol/L(150mg/dl),肌肉运动不协调,行动笨拙,言语含糊不清,眼球震颤,视力模糊,复视,步态不稳,出现明显共济失调。浓度达到43mmol/L(200mg/dl),出现恶心、呕吐、困倦。
3.昏迷期:血乙醇浓度升至54mmol/L(250mg/dl),患者进入昏迷期,表现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血乙醇超过87mmol/L(400mg/dl)患者陷入深昏迷,心率快、血压下降,呼吸慢而有鼾音,可出现呼吸、循环麻痹而危及生命。此外,重症患者可并发意外损伤,酸碱平衡失衡,水、电解质紊乱,低血糖症,肺炎,急性肌病,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
1. 轻症病人,一般不需要治疗,给予大量柠檬汁口服处理,侧卧(以防止呕吐时食物吸入气管导致窒息),保暖,维持正常体温;
2. 烦躁不安者慎用镇静剂,禁用麻醉剂;过度兴奋者可用氯丙嗪12.5~25mg或副醛6~8mg灌肠。对严重烦躁、抽搐者可给地西5~10mg;
3. 静脉滴注西米替丁等保护胃(西米替丁不能与纳洛酮同组使用);
4. 用速尿20~40mg肌注或静注,加速酒精排泄,必要时加倍重复使用1~2次;
5. 对较重病人:
(1) 卧床,头偏向一侧,口于最低位避免误吸;
(2) 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
(3) 大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
(4) 催吐:可以用刺激咽喉的办法 (如用筷子等 )引起呕吐反射 ,将酒等胃内容物尽快
呕吐出来(注:禁用去水吗啡,已出现昏睡的患者不适宜用此方法);
(5) 镇吐:如呕吐次数较多,或出现干呕或呕吐胆汁,给胃复安10mg肌注,以防止出现急性胃粘膜病变。未出现呕吐,禁止应用镇吐剂;
(6) 洗胃(不主张):中毒后短时间内,可用1%碳酸氢钠,或0.5%活性炭混悬液或清水反复洗胃,继则胃管内注入浓茶或咖啡;
(7) 特效解毒药物:静脉滴注10%GS500~1000ml和胰岛素8~12u,最好快速滴入,可加氯化钾,但加入氯化钾后影响滴注速度。必要时可以加入50%GS来加大液体中葡萄糖含量。维生素B6和烟酸各100mg,肌肉注射,加速酒精在体内氧化。
长期酗酒者在突然停止饮酒或减少酒量后,可发生下列4种类型戒断反应:
1.单纯性戒断反应:在减少饮酒后6~24小时发病。出现震颤、焦虑不安、兴奋、失眠、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大量出汗、恶心、呕吐。多在2~5天内缓解自愈。
2.酒精性幻觉反应:患者意识清晰,定向力完整。以幻听为主,也可见幻视、错觉及视物变形。多为被害妄想,一般可持续3~4周后缓解。
3.戒断性惊厥反应:往往与单纯性戒断反应同时发生,也可在其后发生癫痫大发作。多数只发作1~2次,每次数分钟。也可数日内多次发作。
4.震颤谵妄反应:在停止饮酒24~72小时后,也可在7~10小时后发生。患者精神错乱,全身肌肉出现粗大震颤。谵妄是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生动、恐惧的幻视,可有大量出汗、心动过速、血压升高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1、耳穴贴压戒酒:该方法在耳穴取口、胃、皮质下、内分泌、神门、咽喉、肝;体穴取脾俞、肝俞、肾俞、内关、列缺、神门、足三里。先用酒精棉球消毒耳郭,然后在穴位上寻找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放在胶布上,对准穴位用拇指、食指对压耳穴,直到产生酸、胀、痛感。每次选4~5个穴位,每个穴位按压3~5秒,每天自行按压3~5 次。
2、电针治疗戒酒:可以选脾俞、肝俞或肾俞,用毫针快速直刺进针,得气后停止,用电针治疗仪,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秒,每天1次,5次为一个疗程,两到三天治疗一次。
3、中药治疗:采用纯中医制剂对酒精依赖患者进行辩证治疗,全面排除患者体内酒毒,逐步恢复患者脏器功能,使患者在戒断反应过程中,缓解焦虑、烦躁、手抖、失眠、谵妄等戒断症状。然后在患者躯体脱瘾逐步好转的情况下,逐渐递减药量,最终达到躯体脱瘾的目的。
自制中药戒酒口服液治疗酒依赖,一周有明显起效,而且没有副作用。方药组成是:葛根20g,龙骨40g,牡蛎40g,赤芍20g,白芍20g,黄芪40g,全蝎5g,天麻5g,牛膝15g,桂枝15g,钩藤5g,羌活15g,地龙10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茯苓15g,每日一剂,水煎至200ml,分两次口服。据报道疗效较佳。=
温馨提示:
避免与饮酒的人接触和到饮酒的地方去,要结交不饮酒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