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6 09:16 来源:网友分享
一、病因:
1.遗传因素(20%):
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外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将Friedreich共济失调缺陷基因定位于9q13~q21,将OPCA遗传基因定位于6p24~p23之间。
2.其他因素(10%):
还有研究表明脊髓小脑变性症的发病与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复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临床取证。
3.病毒感染(10%):
病毒感染导致炎性反应诱发脊髓小脑变性症。
二、发病机制:
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胶质细胞轻度增生,从而出现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中下脚广泛变性,浦肯野细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继发胶质细胞增生,后根与脊神经节变性,髓鞘脱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为明显,亦可见到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基底核等脑干部分核团的变性。
随著医学进步,近年来对于此症患者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有几型的SCA在基因中一段三核甘酸重覆(trinucleotide repeats)的数目有异常的增加,如SCA3基因中这一段CAG重覆的数目为12-40,而患者其数目会增加到56-86, CAG所对应的氨基酸是麸胺酸,所以其制造出来的蛋白质便带著一条较长的麸胺酸尾巴,这条长尾巴会造成蛋白质异常的功能及代谢,进而造成细胞的死亡,对於其致病的机制,科学家们正积极投入研究,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
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等。
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等。
晚期: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等。
二、诊断:
确诊方法:医生会先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最后透过核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才能诊断准确。
三、预防:
1.尽量保持与社会接触,争取生活平衡。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尽 可能与别人多交往,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
3.培养运动习惯。选择适合自己体能状态的运动,以维持心肺耐力、肌力,使身体的柔软度处于最佳状态。
4.注意生活起居。不要固定在相同的姿势太久 , 常常活动手脚。
5.接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或言语治疗,用以舒缓病情。
6.在患者亲人的爱心照顾下,可增强患者的生命力。
1.神经系统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是为了判断神经系统有无损害及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即解决病变的“定位”诊断。 检查应按一定顺序,并注意和一般体检结合进行。通常先查颅神经,包括其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各个功能;然后依次查上肢和下肢的运动系统和反射,最后查感觉和植物神经系统。 检查亦应根据病史和初步观察所见,有所侧重、尤其在危重伤病员的检查时,更为重要。此外,意识、失语、失用、失认等大脑皮层功能障碍,也属于神经系统检查的范畴。
2.颅脑MRI检查
颅脑MRI检查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用于观察脑部有无病变,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
3.反跳试验
反跳试验是嘱患者两上肢向前平伸、闭目,医生用手分别或同时向下推动其前臂。有小脑病变时,患侧上肢的上下摆动幅度过大。
饮食适宜:1.宜吃高蛋白食物;2.宜吃高维生素食物; 3.宜吃高热量食物。
宜吃食物
精瘦肉属于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对身体大有裨益,可以补充优质蛋白每日一个即可 , 炒食煮食均可
水果丰富的维生素含量使其深受大家青睐,最大众化的水果每日食用,加以在两餐之间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属于高热量食物每日食用,炒食,煮食均可,切忌过多食用
饮食禁忌:1.避免油腻食物;2.避免油炸食物; 3.避免高盐食物
忌吃食物
腌制蔬菜属于高盐食物,不宜过多食用,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建议每人日摄入食盐量4克以下,其他严重疾病尤其注意
小麻椒属于特别油腻的食物,肥甘厚味,多食无益建议适当的少食用一些
大肥肉油炸食品,属于油腻的食物,炸油条的油一般多为对身体有害的地沟油,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