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8 15:09 来源:网友分享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们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
像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等这些位居后位的问题,在家庭教育的现实中甚至还被完全忽视。
现在经常把一些不知礼数、有破坏性的孩子,称作“熊孩子”。当它作为一个新兴词汇出现,虽然家长们深有感触,但却并未因此得到警示,反而习以为常以此为俏。
更常见的是,父母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只要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心理是不是健康、有没有好的行为习惯,除非孩子“出事”了,否则根本不会被关注到。
只围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转,这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过去这些年,素质教育一直在推进,但很多地方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之外,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理念跟不上,也是重要原因。当家长还是最关心学习成绩,社会还是唯文凭是举,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单兵突进。
其实,素质教育更应该从父母做起。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关注、在乎什么,自然会引导孩子往什么方向发展。父母有健全的素质教育观念,孩子才更有可能得以全面发展。如果父母只在意考试成绩,而忽视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忽视潜移默化中言传身教,就会不知不觉给孩子的人生道路埋下隐患。
曾有调查统计显示,中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中有70%~80%由家庭造成。这些问题有教育方式上的,比如过分溺爱、简单粗暴,和孩子缺乏沟通、要求过严等;也有价值观念上的误区,比如重视金钱,用物质补偿来代替教育引导等。可以想象,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孩子成绩再好,又怎能成长为一个健康优秀的人呢?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家庭教育的失败。“熊孩子”都是家长“惯”出来的,当然这个“惯”不是说家长有意为之,通常是家长在教育理念上步入误区,无心插柳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谈及家庭教育,也常有人拿中外来对比,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美国等国家的父母,更习惯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更关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国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某种程度说是一种“偷懒”的教育,想把精力集中于学习,找到成功的“捷径”。但常识告诉我们,“偷懒”往往找不到捷径,“熊孩子”也不是一天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