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8 20:21 来源:网友分享
2016-07-28 讯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积极行动,共抗肝炎”。围绕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病趋势、预防措施等有关问题,医院非感染性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酒精性肝病研究所所长邹正升主任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怎样预防这类肝病的侵袭。
今年的主题是“积极行动,共抗肝炎”
根据医院对2002-2013年12年来住院的188902例肝病患者的疾病谱构成分析,目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在逐渐减少。以乙肝为例,通过有效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乙肝病毒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能得到有效缓解,从而能有效预防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并提高生活质量。于此同时,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加强使得幼儿(1-4岁)乙肝感染率不到1%。与此相反,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常见的肝脏疾病。据302医院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2011年每年住院的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和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占总的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10年间分别上升了2.4倍、2.28倍和2.08倍。
酒精性肝病——“酒文化惹的祸”
“感情深 一口闷”。酒成为人们交友、聚餐的必备品,殊不知,“牛饮海喝”的结果是损伤了肝脏。邹主任解释说,酒精进入人体后,除少量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身体外,绝大多数都在肝脏中分解代谢,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损伤非常大。不仅如此,慢性嗜酒者近60%会患上脂肪肝,如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预防酒精性肝病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控制饮酒量或戒酒,尽量饮用低度酒或不含酒精的饮料。饮酒时,要尽量避免空腹饮酒,喝酒前可事先喝点牛奶、酸奶等,酒后还可以喝点米汤、甘蔗汁、橘汁、糖茶水,帮助解酒醒脑。此外,饮酒应注意遗传因素、体质特点、健康情况等个体差异。
药物性肝损伤——警惕“中药无毒论”
随着抗生素、传统中药和各种保健品的“滥用”,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统计,全世界每年100000人中约有13.9——24.0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邹主任说,在药物性肝损伤中,以中药肝损伤最应引起重视。近些年,“中药无毒论”等用药误区以及中草药种植、保管、存储、炮制方法的不当都会带来药物的有害反应。药物性肝损害还具有明显的“性别选择性”,由于女性患者更热衷于保健品所谓“调理”功效,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居多。
对此,邹主任提醒,主观上要消除“中药五毒论”的偏见,如需用药勿信偏方,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正规用药治疗,服药期间遵从医嘱,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自身免疫性肝病——早发现早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因不具有传染性,很多人对这类肝炎并不了解。自身免疫性肝病,简单地说,就是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攻击或残害自身的肝脏,出现“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此类病例迅速增多,成为非感染性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邹主任所在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病占4种主要非感染性肝病的32.09%。
对这类肝病,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极为重要。尤其是没有酒精、药物、病毒病原学变化等危险因素的肝病患者更应警惕自身免疫性肝炎作怪。邹主任提醒说一要提高自我认知意识,二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当心“病从口入”
没有节制的“大吃大喝”,加之运动量过少,现代社会肥胖人群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的正常人群和50%-100%的超重或肥胖人群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且这部分人群很有可能因为持续上升的肥胖人群而增加。邹主任说,通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医学上规范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通常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种,尤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应高度重视,应到正规医院诊治,以预防相关的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目前临床一部分肝硬化原因不明就是因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引起。
“管住嘴,迈开腿”。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高维生素。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适量饮水,促进机体代谢及代谢废物的排泄。采用慢跑、跳绳、游泳等有氧运动加强锻炼,加快脂肪等物质的消耗降低肝脏负荷。
温馨提示:
应早期接种疫苗,预防肝炎。
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肝炎主要以慢性肝炎为主,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约3000万人。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