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1 09:09 来源:凤凰网
我们从北京疾控中心网站了解到,蜱传的传染病一般局限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多数地方人迹罕至或者只有特定的人群进入。近年来,蜱传疾病出现在安徽、河南、山东和辽宁等地,由于临近人类的居住区域,人类感染的几率增加。2006年安徽发现我国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病例,2010年多地“蜱叮咬人致死事件”让我们惶恐,怎么身边就出现了致病的蜱虫,又出现的可能致命的“新型布尼亚病毒”。再加上网络上和部分媒体上防蜱知识和蜱传疾病的知识存在很多的错误和夸大,进一步加深了我们的恐惧。
蜱
自古有之,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如壁虱、草扒子、草别子、狗豆子等,不同地区种类有很大差别。它叮咬人的习性和蚊不同,蜱吸血产生的刺激小,不容易让人觉察,吸血需要在身体上附着一段时间,多数会超过36或48个小时。一般在有蜱地区,放牧的牛羊在耳后等部位都会有蜱的附着,甚至满满的一层蜱虫,令人作呕。但蜱多数时候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包括人。蜱没有吸血时较小,如小米粒大小,吸血后会胀大到黄豆粒大小。
蜱的危害
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另外就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
在我国较为重视、有防控体系的、也是较为严重的是森林脑炎,临床特征是突然高热、意识障碍,头痛、颈强、上肢与颈部及肩胛肌瘫痪,后遗症如瘫痪多见。主要见于我国东北及西北原始森林地区,其他地区少见。在这些地区的林区入口设立醒目标识,林区作业人员和其他高危人群可接种疫苗来预防。
蜱叮咬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是应减少或避免人群对蜱的接触,在野外作业、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蜱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中,一般在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待宿主。
第二是做好个人防护,专业的防护要做到五紧,将袖口、领口和裤脚等处扎紧,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在林中穿行应带帽子,以免蜱叮咬头部;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着长袖长裤衣物,减少进入杂草丛林时间。
第三是要搞好庭院卫生,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预防蜱螨孳生。对于庭院和重要草地可使用菊酯类杀虫药杀灭。饲养宠物要经常对其洗澡,预防将蜱螨带入家庭。
第四是户外活动后要检查衣服上是否有蜱,浅色衣服有利于发现蜱,还需要检查身体上是否有蜱附着,蜱叮咬人初期一般并不传播疾病,这一点有利于蜱传疾病的预防,检查的重点部位为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身体的检查可以1天1次,因为疾病多在蜱叮咬24小时后传播,不必时刻去检查。
第五是发现有蜱附着后需正确处理,蜱在身体上附着很紧密,不易拔出。目前正确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就是用尖头镊子,镊子尖尽量靠近皮肤,然后紧紧夹住蜱头部或靠近头部的地方,缓慢用力,避免将蜱拔断,拔下后可以观察蜱是否完整,如果身边有小瓶子,可以将蜱放入后冷冻保存,以备将来检验所需。如果没有,可以处死后丢弃。蜱叮咬后皮肤可以用肥皂和温水清洗。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最后,为了预防蜱叮咬,还可以在衣物上喷洒一些杀虫剂,我们建议,只有进入特定的自然疫源地,如森林脑炎疫源地才有必要用杀虫剂预防。一般的野外游玩只要做好前面几步就完全可以预防蜱传疾病了,本来是要亲近自然,有益身心的,用了杀虫剂既污染环境,又伤害身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