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13:19 来源:网友分享
乙肝的危害一、乙肝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乙肝病毒不同于一般的致病病毒,它的表面有一层坚硬的外壳,这对病毒是一种保护作用,使患者在接受排除治疗的时候,也不容易被消除掉。
乙肝的危害二、乙肝病毒可以随着乙肝患者的排出体外的液体传染给我们健康的人。大家也要知道患者的体液是包括尿液,乳汁,以及分泌物等。
乙肝的危害三、乙肝这种疾病是很难治愈的。现在治疗乙肝的药物种类很多,但是真正能治愈乙肝的却是没有的,所以治疗乙肝还是要在我们医生的指导下。
乙肝的危害四、乙肝很容易恶变。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很容易转化成慢性乙肝的,而乙肝也是会在病情严重,治疗不理想的时候会转化为肝硬化或者肝癌,这时候的治疗难度,大家是可想而知的。
乙肝的危害五、乙肝这种疾病是有一定的家族性的。有很多的患者是通过父母将乙肝病毒传给孩子的,这也是目前专家难以攻克的难题。
乙肝的危害六、乙肝这种疾病有突发性。当乙肝病毒进入身体内,是会有一定的潜伏期的,当然时间不一定,但是当条件成熟的时候,就会突然发病,这时候就很难控制了。
1.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现在由于加强了对献血员的筛查,由输血造成的乙肝传播已经很少。但是,少数HBV DNA阳性,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血液还是可能漏检。所以,经血液途径传播乙肝还没有完全杜绝。
2.医源性传播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反复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的感染的,叫医源性感染,包括手术、非一次性注射器、牙科器械、针灸针、内窥镜、器官移植等。所以,应该大力推行一次性医用器械。现在国家正对内窥镜的消毒制订更严格的消毒规范,此举可大大降低医源性传播。
3.日常生活中的接触传播
如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卫生用品。或伤口与伤口的接触。只要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进入你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有可能被感染乙肝病毒。
4.性传播
性传播的乙肝感染率为5.44%,而社会生活中一般接触传播的乙肝感染率仅仅为0.68%。所以,在家庭中,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较之其他家庭成员更容易感染乙肝,但感染后90%会自愈。性乱是造成乙肝性传播的原因之一。在国外把急性乙肝归为性传播疾病。
第一、用最灵敏的检查方法过筛输血的血源和血液制品是否含有乙肝病毒,防止输入人体,要随时检查职业献血员的健康状况,发现有乙肝感染标志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不能献血。
第二、阻断母婴传播,因为如果可以完全防止母婴传播,就可以使我国乙肝表面抗携带者人数减少1/3。防止母婴传播最好的方法是新生儿出生后马上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各注射1支乙肝疫苗。
第三、及时隔离、治疗病人,一般来说乙肝患者的隔离期要比甲肝患者的隔离期长。
第四、在50~80%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中可以抓到乙肝病毒,所以应切断唾液传播,禁止给孩子嘴对嘴地喂食。
第五、蚊子、臭虫、跳蚤等吸血的节肢动物有可能会传播乙肝,应搞
注意休息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职业、疾病的轻重不同,摸索出对自己适度的运动量。总的原则上是活动后无明显疲劳,每次活动以自觉微出汗为度。
保持良好的睡眠
酷暑蒸灼,容易造成睡眠不足。这样就会引起肝脏血流相对不足,影响肝脏细胞的营养滋润,抵抗力下降,原来已经受损的肝细胞将难以修复并加剧恶化。
饮食宜清淡,少甜食
平时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素菜,像青菜,菠菜,胡萝卜。有助于减少血中胆固醇,还能满足身体所需要的维生素。
不过,乙肝患者不能吃过量的糖,吃糖过多,会刺激肠粘膜,加重肝脏负担,进而阻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少食动物脂肪,油炸类,咸肉,全脂牛奶等,保持大便通畅。
一定要戒烟戒酒
酒精对肝脏有很直接的损害作用,可促进肝内脂肪的天生和蓄积。长期饮酒增大肝功能的负担,使肝脏受损严重。吸烟虽然不像饮酒那样明显损害肝脏,但是吸烟可以通过影响消化道功能而间接影响肝脏,亦对肝病也有直接影响。
适当饮茶、喝咖啡
茶叶富含多种维生素,经常饮绿茶有抗癌作用。咖啡能养肝,而且有较好的解酒效果,以速溶咖啡或渗漏式咖啡为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乙肝患者应做到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适当休息,起居有常。病情波动时,卧床静养。
保持心胸开阔
愤怒会使人呼吸急促,血液内红细胞数剧增,血液比正常情况下凝结加快,心跳过速,这样不仅妨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更影响肝脏健康。怒伤肝,此为第一大忌。
温馨提示:
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系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和黄疸;少数病例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重者病情进展迅猛可发展为重型肝炎;另一些感染者则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乙肝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具有慢性携带状态。因其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