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1 06:27 来源:网友分享
1. 敏感性。自卑者把自己看得过低,对外界评价敏感。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视为对自己的轻视,甚至别人不经意的一句的话就会深深地伤及他们的心灵。
2. 闭锁性。自卑也常常伴随孤独的体验。由于害怕被别人排斥,因而他们常常把自己禁锢起来,以逃避的方式来自我防卫,极易养成孤独、自卑的闭锁性格。
3. 泛化性。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容易泛化到其他方面上去。一位女生,因身材较胖引起自卑,并认为别人看不起她而感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及社交能力均不如别人,这就是不合理的泛化。
4. 虚荣性和掩饰性。自卑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虚荣,他们好从别人的言行中“寻找、发现”于己有利的评价;由于担心被别人知道,对自己的缺陷常常加以掩饰或否认,或者抬高自己,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
5. 攻击性。个别自卑感强的人由于畸型的自尊心,对于别人的评价和承认要求很强烈,一旦被阻抑会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甚至引起攻击性或逃避性的行为。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结构缺陷、家庭功能不完善,家境贫困、童年生活的不幸、父母长辈及老师的不当言行,特别是对孩子的不当斥责和嘲笑、生活中的某些挫折经历、恶劣的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
2.生理因素的影响
相貌、体型、体力、身体或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常常导致某些人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对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
3.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卑心理的形成首先源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自认为能力差等自卑情结的形成。其次是目标不切实际,自我期望水平偏高,缺乏成功的经验,往往经过努力后仍无法达到目标, 就容易急躁、失去自信, 从而产生否定自我的心理。再次是非理性和狭隘的思维方式,潜在的自负与自我中心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四、对自卑心理的调适
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 Adler)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因此,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只要能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它、承认它、设法弥补它,反而会促进自己各方面的成长和进步。要克服战胜自卑心理, 必须要从思想上端正对待自卑的态度。
一、认知调整
认知心理学中的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自卑的人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改变了这种不合理信念有助于自卑的消除。从认知上来说,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固我有价值!”自己身上的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独有的。
二、自我强化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此心理学同学,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为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三、行动起来
自卑是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克服的,建立自信,征服畏惧,战胜自卑,不能夸夸其谈,止于幻想,而必须付诸实践,见于行动。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就是通过全面、客观的认识,辩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分析出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四、正确认识自卑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优势的潜力,善于发掘自己的心理特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这些优势和潜力,人人都会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在这方面,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
五、心理支持
自卑的人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缺乏情感交流、缺乏社会支持。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得他们在面临困难或挫折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1、对孩子过分苛求
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指责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会让孩子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自卑的心理。
2、过分攀比
父母盲目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这是不公平的。有些父母甚至常常责骂训斥,讽刺挖苦自己的孩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很容易越来越多自卑。
3、大棒政策
有些父母性格暴躁,态度专横,孩子稍有不对,就大骂孩子,实行“大棒政策”,老一辈会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其实“大棒政策”不禁不能从正面教育孩子,还会使他们咋直觉上感觉自己的力量弱小,久而久之就从形成自卑心理。
4、包办代替
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吃喝拉撒,以至于玩玩具、交朋友等细枝末节都面面俱到,甚至包办代替,不给孩子自己留任何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就会使孩子极少体验到自己的决定、行为所带来的成功感,在无形中产生自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