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6 11:35 来源:网友分享
采访专家:
何裕民,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
与孤灯为伴的清冷是很多人都体味过的。近日有报道称,这种孤独的情结,也许还是癌症的“催化剂”。最新研究证明,孤独、寂寞的生活方式,可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
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的研究人员联合对4000名男女进行了为期12年的调查研究,研究开始时,受访对象健康状况良好。研究人员把他们分为“社会活动活跃”和“与社群疏离”两组。12年的观察发现,“与社群疏离”的男性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甚至死亡的人数较“社会活动活跃”组高2—3倍;“与社群疏离”的女性出现相同问题的比例较“社会活动活跃”组高1.5—2倍。而且,与社会疏离程度越高,越易得病,死亡率也越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指出,癌症是一类心身相关性的疾病,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有致癌作用。据统计,有1/3的癌症由“心”而生,而至少有40%的癌症患者死于心理因素,包括孤独、恐惧、绝望、极度悲哀情结。如研究白血病患者心理时医生发现,病情明显变化的10个患者中,有9个存在孤独、绝望。因此,缓解孤独是心疗的关键。
人都是有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带来的不只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定,更重要的是与之相伴随的安全感,如果人长期没有归属感,处于孤独状态,会很容易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悲观的情绪,而悲观又会促使人更加孤独。如此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不良情绪的积累就为癌症创造了生长的温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中心李跃华教授也认为,孤独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癌症性格”。孤独会导致失眠,还容易使人免疫力低下。
而摆脱孤独的最好“疫苗”是多参加社会活动。专家指出,目前处于悲观状态的人,应尽量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与人交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消减孤独感。对于肿瘤病人,更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家属也尽量在就诊、治疗时陪同病人,生活中多关心、支持病人,可以促进治疗效果。
人类为什么会患上癌症?众多医学研究及临床试验揭开了病魔的面纱:人体细胞电子被抢夺是万病之源,活性氧(自由基 RO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变的分子而致癌。该畸变分子由于自己缺少电子,又要去夺取邻近分子的电子,又使邻近分子也发生畸变而致癌。这样,恶性循环就会形成大量畸变的蛋白分子,这些畸变的蛋白分子繁殖复制时,基因突变。形成大量癌细胞,最后出现癌症。 癌症病情凶险异常,癌细胞的繁殖、扩散的速度极快,现代医药常常束手无策。目睹癌症肆虐,难道人类就要坐以待毙吗?其实不然。俗话说:一物降一物。临床试验证明:人体得到负氧离子后,由于负离子带负电有多余的电子,可提供大量电子,从而阻断恶性循环,癌细胞就可防止或被抑制。另外,负氧离子通过调节因恶性肿瘤引起的体内的酸碱失衡及氧化还原状况失衡,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促进正常的细胞代谢,减轻,消除化疗的不良负作用,对患者的治疗非常有益。简言之就是负氧离子不仅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细胞转移更能从根本上预防癌症的发生,绝杀癌症毫不留情。
医学家指出癌症病因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谢毒素、遗传特性、内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乱等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癌症是机体正常细胞在多原因、多阶段与多次突变所引起的一大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