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1 22:12 来源:网友投稿 作者: 伍冰夏
母乳喂养是国家卫生部为了下一代的优生优育而大力提倡的。母乳是婴儿最自然最合适的粮食,没有什么人造的食物能够与母乳并论,但是,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一个名词也逐年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母乳性黄疸,什么叫母乳性黄疸呢?它的病因是什么,又应如何治疗呢?
母乳性黄疸是指:全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出生后的四至七天出现黄疸症状,一般会持续三到四周,在二到四周达到高峰,在第二个月会逐渐减退,少部分可能会延长到十周。新生儿血查肝功等其它均正常,只是胆红素升高,常可达256.5~342μmol/L,期间婴儿的生长情况良好,吃奶与发育都正常。造成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至今不是很清楚,临床只能根据新生儿发病的早晚分为两类。早发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是与母乳喂养不当有关;晚发性黄疸认为是因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增加有关,母乳中的酶使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结合胆红素变成大量未结合胆红素而引起母乳性黄疸,对于怀疑是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用的的确诊方法为:停止母乳喂养后观察查血清胆红素,如果48小时内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1、确认为母乳性黄疸后,不提倡停止母乳喂养,可以按少量多餐哺乳,给予退黄的中成药物,同时对婴儿腹部予以按摩增加小肠的蠕动,促进体内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也可以改变胆红素的结构,促使其利于从尿液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喂养,如有明显下降,且确诊为母乳性黄疸,仍然可以坚持母乳喂养。
2、当患儿的血清胆红素达到20mg/dl时,或给予光疗法。但不需要加用血浆或白蛋白治疗。
3、增加营养,注意保暖,预防其它感染,避免其它疾病加重黄疸。
4、给予酶诱导剂与保肝药物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良好,只有少数黄疸严重的患儿才需要治疗。为了预防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母亲在妊娠期开始就要注意饮食,不要食太辛热的食物,不要滥用药物。宝宝出生后,哺乳母亲也需继续保持健康饮食,密切关注宝宝的皮肤黄疸变化,以便可以及时对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