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0 09:32 来源:网友分享
(一)眼源性眼震
1、视力障碍,先天性弱视、严重屈光不正、先天性白内障、色盲、高度近视、白化病等。
2、眼外肌麻痹。
3、先天性或遗传性眼球震颤:眼球呈持久的水平性摇摆运动,不分快慢相。
(二)前庭系统与眼震。
正常对两侧前庭系统的功能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眼球和躯体的姿势平衡。当一侧前庭系统破坏时,对侧前庭功能就相对的占了优势,使其支配的对侧外展神经核、副神经核和同侧的动眼神经核的兴奋性占了优势,于是双眼向病损侧发生缓慢的偏移,同时使头部向病损侧歪(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收缩),然而在大脑皮质调节指挥下,又急速向健侧回到原来的位置,如此周而复始,即产生了自发性眼震。相反前庭刺激性病变所产生的自发眼震,方向与破坏性病变相反。即一侧自发性眼震,可能是同侧前庭系统的破坏性病变所致。与自发性眼震有关的结构包括: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与某些脑神经核、大脑、小脑和脊相联系的内侧纵束。
眼球内容物是眼球内一些无色透明的折光结构,包括晶状体、眼房水和玻璃体,它们与角膜一起组成眼的折光系统。
晶状体
晶状体(Lenscrystallina)呈双凸透镜状,透明而富有弹性,位于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周缘由晶状体韧带连于睫状突上。其实质由多层纤维构成。晶状体曲度过大,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晶状体曲度过小,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后方,形成远视。
眼房水和眼房
眼房(Comeraoculi)是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为前房和后房。眼房水(Humoraqueus)为无色透明液体,充满于眼房内,主要由睫状体分泌产生,然后在眼前房的周缘渗入巩膜静脉窦而至眼静脉。眼房水有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折光和调节眼压的作用。
玻璃体
玻璃体(Corpusvitreum为无色透明的胶冻状物质,充满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外包一层透明的玻璃体膜。玻璃体除有折光作用外,还有支持视网膜的作用。
眼的屈光装置
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四部分构成,共同特点是无色、透明,允许光线通过,故统称为眼的屈光装置。任何一部分的病变,均会影响视力,形成屈光不正,如近视或远视。
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物像似乎应该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生活经验的影响。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小;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可与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1)凸透镜成实像需要满足的一个条件是(u>f) 。
(2)共轭成像指的是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互换,两种情况下分别成放大、缩小的倒立实像
透过凸透镜看二倍焦距之外的钟表,秒针的像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因为此时成倒立的实像,倒着看仍是正常的方向,所以仍然是顺时针方向转动。
视网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相似。
晶状体就相当于一个可变焦距的凸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可以接像的光屏。
视觉成像是物体的反射光通过晶状体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再由视觉神经感知传给大脑!这样人就看到了物体。对于正常人的眼睛,当物体远离眼睛时,晶状体变薄,当物体靠近眼睛时,晶状体变厚。
而近视眼是由于人的晶状体肿大,对光折射能力强,只能看的清近物。
远视眼是由于人的晶状体边薄,对光折射能力弱,只能看的清远物。
1、视力减退:由于黄斑发育不好或因震颤引起的混乱不利于黄斑进行注视,注视反射不能发展。特别是先天性眼球震颤一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视力很可能会逐步下降!对于眼球震颤患者如不能提高视力,能维持住现有视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2、物体运动感:视外界物体有动荡感,眩晕、恶心,呕吐,常把不动的物体感觉为不停地往返移动。
3、复视:中枢性眼球震颤多有震颤性复视。
4、代偿头位:头转向眼球震颤常伴有先天性白内障或白化症等,有明显的视力障碍,震颤的形式多为速度相等的摆动性、水平性震颤。后天性常为垂直性或旋转性震颤。
5、中枢性眼球震颤:为炎症、肿瘤、变性、外伤、血管性疾病引起前庭或其与小脑干的联系通路发生所致的眼球震颤,多为冲动或水平性眼球震颤,一般无眩晕症状,但有时出现震颤性复视。
6、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多为冲动或水平性,注视时更显,无明显器质病变。视力下降多为物像震颤所致,因此在慢相方向某一区内可出现震颤减轻现象,即休止眼位时此处可明提高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