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0 17:12 来源:网友分享
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震可依病因、临床特征和有关的神经眼科情况分为二大类:①知觉缺陷型眼震,如注视性眼震;②运动缺陷型眼震,如注视麻痹性眼震
1、眼性眼球震颤。它指黄斑部中心视力障碍使注视反射形成困难而形成的眼球震颤。
(1)生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斜性眼球震颤,视觉动力性眼球震颤和隐性眼球震颤等。
(2)病理性注视性眼球震颤。它包括盲性眼球震颤,弱视性眼球震颤,职业性眼球震颤等。
2、前庭性眼球震颤。
3、中枢性眼球震颤。
4、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眼球震颤多伴有代偿头位,使双眼处于右转或左转位,此时眼球震颤强度最轻或消失,借以提高视力,此位置称为静止眼位,又称中和区或无眼震区。
但另有一种先天性眼球震颤,当注视眼为内转或内斜位时眼球震颤减轻或消失,当注视眼由内转位向第一眼位及外转位运动时,则眼球震颤愈来愈明显。对于先天性眼球震颤是利用内转还是双眼辐辏来抑制眼震,认为可能是用内转而非辐辏来中和眼震,因内转不涉及调节,但有科研人员观察的结果是,先天性眼震病人在间歇性内斜视发作期间,瞳孔随之变小,提示与辐辏调节机制有关。
眼球震颤的临床表现按其震颤方向分水平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转型和混合型,以水平震颤较常见。根据振幅和振速不同,分钟摆型及跳动型眼球震颤,后者有快相、慢相的差别,即一个方向为慢相或称生理相,另一方向(相反方向)为快相,是慢相的回复运动。
临床分5种类型:
1、眼源性震颤
大多有中心视力严重损害,并有某种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白化病、角膜白斑或葡萄肿等,多为钟摆状水平型震颤。
2、迷路性眼球震颤
主要为中耳和内耳疾患所致,呈水平型,但有快相和慢相,同时伴有眩晕、听力减退、平衡失调。
3、中枢性眼球震颤
主要是小脑病变及脑干病变,如炎症、肿瘤、变性和血管性病变,多为快慢相。
4、矿工性眼球震颤
是成年人长期在昏暗的环境中工作,只有杆体能够发挥作用,而黄斑部锥体功能处于抑制状态,中心视力逐渐下降,引起眼球震颤。
5、先天性眼球震颤
表现为持续性钟摆状水平型颤动与眼源性眼震相似,但中心视力一般尚好,无眼部病变。
1、对因治疗
如能查出病因,应积极治疗。
2、戴镜矫正
如有屈光不正者,应尽量矫正;有弱视者应努力提高视力。
3、配戴三棱镜
可配戴底向外的三棱镜,使辐辏加强,减轻眼震。
4、手术治疗
对先天性眼球震颤,可酌情手术,目的在于矫正代偿性头位、转变眼位、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手术原则是,将慢相侧两眼外肌后退,减弱其张力,使之与快相侧眼外肌平衡,将眼位从偏心注视位转到正前方位注视。
5、针刺治疗
(1)攘针:选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穴位分布区,使用滚针,每日1次,每次从前至后滚动100~200遍,同时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分布区施以杵针,每日1次,每次30min。
(2)耳针:选耳穴肝、心、肾、脾、眼、阿是穴,采用王不留行子压穴,胶布固定,每日用手按压4~6次,保留7d。
(3)针灸:选睛明、瞳子髂、合谷、足三里、太冲等针刺,另加肝俞、。肾俞、脾俞、胃俞、心俞、申脉、照海,采用太乙针灸,隔日1次。
6、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耳部、脑部病变,或风热邪毒攻脑所致,治之主张审因论治。
证属肝热夹风者,治宜清肝泻热、祛风散邪,方宗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车前子、木通、剂芥、防风、生甘草等;证属肝肾阴虚、阳亢化风者,治宜滋养肝肾、平肝息风,方宗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川生膝、益母草、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等;证属先天不足、脾肾亏虚者,治宜补脾益肾,方宗人参养营汤加减,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熟地、当归、白芍、远志、怀生膝、菟丝子等。
1、预防感染,控制炎症,止血、止痛。
2、由角膜缘或睫状体平坦部切口者,术后静卧1~2日,检查眼前部及眼底,如前房已形成,或眼底无异常,即可下床活动。
3、经视网膜切口的手术,则静卧4~10日证明无视网膜脱离时,方可下床活动并开放健眼。
4、同时进入白内障手术或玻璃体切除手术者,则同时按这些手术的术后常规处理。
5、术后注意观察玻璃体出血、前房积血、玻璃体机化物形成、视网膜脱离等常见的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发生则按各该病常规处理。
6、经视网膜切口滴出异物的病人,术后6个月内不能做较重的体力劳动,避免震动和剧烈的活动。
7、多食用有明目功效的食物,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营养摄取应全面而均衡,不偏食、不挑食。
8、良好的光照(尽管不要求很明亮)是很关键的。光源应该位于我们的身后并指向要观看的目标。使用不光滑表面的墙、纸从而避免光的反射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