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7 10:52 来源:网友分享
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4个部门共同发出《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我国目前的抗菌药物生产使用及耐药趋势如何?遏制细菌耐药危害,业内外应做哪些努力?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管理者和专家。
抗菌药临床使用明显好转
“抗菌药要杀死细菌,细菌要进行抵抗,因此就产生了耐药。从总体上来讲,抗菌药使用得越多,特别是不规范使用的情况越多,耐药的可能性就越高。”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中区分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永红,形象地描述了细菌耐药的形成机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说,自2011年起,我国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的数据,2010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7.3%下降到39.1%;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9.4%下降到9.4%;住院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77.6下降到47.25,降低了44%。根据工信部统计,抗感染类原料药产量占治疗类原料药的比重从2011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约15%。
今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2个部门共同成立了应对细菌耐药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此次《行动计划》出台正是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成果产出之一。
多部门需联手发力
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公众普遍对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存在错误认识,常常主动使用抗菌药物;部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的能力有限,在基层表现得更加突出;抗菌药物在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的情况不容乐观,抗菌药很容易获得;在我国现行动物养殖方式和养殖条件下,兽用抗菌药仍是养殖业的必需投入品;抗菌药物生产废弃物排放处理不彻底,向自然环境排放后,促使自然环境中的菌群向耐药菌发展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14个部门联手发力。”
此次《行动计划》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发改部门促进抗菌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科技部门统筹支持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研究;财政部门安排细菌耐药控制相关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食药监管部门加强抗菌药物的审批、生产、流通管理,重点加强零售药店凭处方销售抗菌药物管理;工信部门完善医药产业政策,促进抗菌药物绿色生产和相关成果的产业化;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做好遏制细菌耐药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农业部门加强兽用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监管,减少动物源细菌耐药;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土壤环境抗菌药物监测能力建设;环保部门加强抗菌药物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加强抗菌药物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抗菌药物污染物指标评价体系建设;教育部门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并落实;文化部门、新闻出版广电部门通过广播、电视等主要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
“负面清单”管理将推广
郭燕红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明确抗菌药物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条件;继续做好监测,掌握我国耐药菌流行和变化趋势;加大监督和公示力度,对工作不力或存在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通报或约谈。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说,“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是明确不同品种的抗菌药物由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来使用。“下一步,我们将明确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可以使用的抗菌药物,对一些不具备检验、监测能力的医疗机构,要限制高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进一步明确和细分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级别,并赋予不同级别医务人员使用权限。要组织专家论证,明确某些病种和某种疾病状态下,禁止或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条件,并向公众普及这些知识。”
郭燕红说,推动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减少为趋利而不合理用药,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