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 17:31 来源:网友分享
1、儿童期情绪障碍与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过分严格苛求有关。首先应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有关不良因素。
2、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气氛,且富于感情的环境,对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预测,如有可能发生变化时提前告诉患儿。
3、与学校联系,了解患儿在学校的困难。是否怕被同学欺侮,或学习有困难,或成绩不佳怕被老师责怪等。需取得学校及家庭多方面的合作和理解,解除患儿的精神压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恢复其自信心,消除恐惧。
4、健全性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交谈,从小送幼儿园,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过反心理。切忌将患儿独自关闭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5、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儿童精神卫生知识,不要以离别来要挟孩子,对待孩子惧怕上学不要打骂和责怪。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过分地爱和恐吓。
6、对待较小的孩子恢复上学的开始几天,最好不要由母亲伴送入学,而由其他人伴送,以减少与母亲分手时的焦虑、恐惧。
1、儿童恐怖障碍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本能性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这种恐惧通常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经任何治疗,都可以逐渐消失。
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通常发生在6岁以前,病程至少1个月,需排除其它儿童心理疾病以及引起恐惧和焦虑症状的疾病。
3、儿童抑郁障碍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
4、儿童强迫障碍
通常表现为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分离转换性障碍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家庭文化程度及经济水平低、或受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
1、儿童期情绪障碍与家庭因素和不良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有关。首先应查明并协助消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中的相关不良因素。
2、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没有威胁气氛,且富于感情的环境,对可能发生的情境进行预测,如有可能发生变化时提前告诉患儿。
3、与学校联系,了解患儿在学校的困难。是否怕被同学欺侮,或学习有困难,或成绩不佳怕被老师责怪等。需取得学校及家庭多方面的合作和理解,解除患儿的精神压力,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恢复其自信心,消除恐惧。
4、健全性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交流,从小送幼儿园,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逆反心理。切忌将患儿独自关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5、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向患儿家长宣传有关儿童精神卫生知识,不要以离别来要挟孩子,对待孩子惧怕上学不要打骂和责怪。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溺爱和恐吓。
焦虑症
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之一。年龄小的孩子常常是过分担心与最亲近的或是所依恋的人分离,亦称为分离性焦虑。如与父母分离时就大哭大闹、不吃不喝不睡,还可能出现恶心、腹痛等躯体症状,或是不现实地担心亲人发生意外等。年龄大的孩子可能出现社会交往焦虑,表现为与人交往时紧张不安。
恐怖症
恐惧情绪也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曾有研究表明,90%的儿童在发育的某一阶段会有一时性的恐惧反应,如怕黑暗、雷电,怕某种动物等。一般而言,这是正常的现象,不会对生活和学习带来影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失。但如果儿童所表现出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实际的危害程度,或者实际上根本没有危险性,却表现十分恐惧,如怕上学并且拒绝学校,怕见人而不愿外出等,而且这种恐惧的情绪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此产生回避、退缩的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交带来严重影响,且劝慰无效,那么儿童的这种恐惧现象就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应被考虑为恐怖症状进行治疗。
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多数是因受心理刺激引起的,如与父母分离、家庭不和、受惩罚、考试成绩不好等,从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出现,8岁以后的儿童多见。不同时期儿童的表现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好哭闹、好发脾气、兴趣减退、自我评价低、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自残、自杀等等。
强迫症
强迫症是反反复复地想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念头或重复做一个动作,虽然自己知道这样并没有什么必要,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始终不能克服,使自己陷入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