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30 08:39 来源:网友分享
什么是新生儿脐疝
脐疝多发生于新生儿,有的宝宝在幼儿期仍然存在,这也是宝宝的常见病。新生儿脐疝的原因,多是由于宝宝的肚脐没有很好的闭合,导致肠子的一部分从宝宝肚脐的部位鼓出来而造成的。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身体发育机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宝宝更容易得新生儿脐疝。
新生儿脐疝是由于脐环关闭不全或薄弱,腹腔脏器由脐环处向外突出到皮下形成。疝囊大小不一,直径多为1cm左右,也有超过3~4cm的。有新生儿脐疝的多是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低于1500g的宝宝75%有脐疝。
新生儿脐疝有什么危害
脐带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和妈妈联系的通道,胎儿期间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通过脐带的输送获得的。但是,当医生把宝宝的脐带剪断后,这里就成了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创口,是细菌入侵的门户。
新生宝宝的抵抗力比较弱,而脐部又是一个细菌很容易繁殖的地方,一旦妈妈护理不周,就可能受到感染。感染轻者将会局部化脓、发臭,重者毒素被吸收后,可导致宝宝得溶血病或新生儿败血症。因此,爸爸妈妈千万不能忽视。
宝宝的肚脐虽小,但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出现一些疾病。“生病”了的肚脐被尿布或是衣裤摩擦,不但很疼,还会引发宝宝全身感染,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大意新生儿脐疝的问题。
得了新生儿脐疝怎么办
如果宝宝患有脐疝,应注意尽量减少腹压增加的机会,如不要让宝宝大哭大闹;
然后调整好宝宝的饮食,不要发生腹胀或便秘;
较小的脐疝,如直径小于1.5cm,多数在2岁内可随着发育腹壁增强能自愈。鉴于婴儿脐疝很少发生嵌顿,可先予非手术治疗,用胶布贴敷疗法,即取宽条胶布将腹壁两侧向腹中线拉拢贴敷固定以防疝块突出,并使脐部处于无张力状态,而脐孔得以逐渐愈合闭锁。每周更换胶布1次,如有胶布皮炎,可改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
如果宝宝脐疝突出较厉害,但范围不大,可以用一个一元硬币用布包住缝起来,然后缝上宽松紧带,硬币部分贴在脐部,整个绑在宝宝身上,坚持带就会恢复。或者妈妈们可以去药房买一个脐疝带,那种比较美观一点。
新生儿脐疝能治好吗
新生儿脐疝是可以治好的。正常情况下宝宝生后18个月内,脐环可以继续缩窄,因此,宝宝脐疝有自愈的可能,不需要任何治疗,因为绝大多数在2岁内自愈。
有人统计随着年龄增长,腹肌亦越来越发达,脐环也逐渐变小而闭合,据统计生后6个月内有90%,一年以内有95%闭合而自愈。
如宝宝超过2岁而脐疝还没自愈,应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具体方法是在脐疝下方1~2cm处作相应的弧形切口,游离皮瓣,呈露两侧腹直肌前鞘。切开之后最后将保留脐孔的皮瓣按原位缝合。
病因
1.婴儿脐疝
俗称“气肚脐”,为先天性,是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之一。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区由于胎儿阶段脐带从腹壁穿过,是腹壁一先天性薄弱处;在婴儿期,两侧腹肌未完全在中线合拢,留有缺损,在医学上称为脐环。当哭闹过多、咳嗽、腹泻等促使腹内压力增高时,便会导致腹腔内容物,特别是小肠,连同腹膜、腹壁皮肤一起由脐部逐渐向外顶出,形成脐疝。
2.成人脐疝
较少见。可能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诱因包括妊娠、慢性咳嗽、腹腔积液等。疝内容物初期为大网膜,随后还有小肠,结肠等。常因与疝囊壁发生广泛粘连,形成多房性间隙。
临床表现
1.婴儿脐疝
多属易复性疝,较常见,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包块,直径1~2厘米,无其他症状,常在洗澡、换衣时无意中发现。多呈半球形或圆柱状,肿物顶端有一小瘢痕,是为脐痕;肿物特点为可复性,即哭闹、咳嗽、直立时肿物饱满增大,而且肿物触之较坚实;小儿安静或者家长用手按压时,肿物缩小或回纳人腹腔,伴有肠鸣音。肿物缩小或还纳后,局部留有松弛皮肤皱褶,以上为典型脐疝。肿物较大时,特别是孩子哭闹腹压增高时,外表的皮肤发亮显得较薄,有一些家长担心脐疝会不会被撑破,实际上由于皮肤的弹性与韧性,并不存在撑破的可能性,除非为创伤所致。
2.成人脐疝
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疝块,可回纳,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疝环通常较小,周围瘢痕组织较坚韧,较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巨大的脐疝呈垂悬状。
脐疝的家庭护理
脐疝一般在家里护理。用脐疝胶布粘贴法促使脐疝孔闭合。
脐疝胶布黏贴法:剪一块医用胶布,宽比脐疝直径大1~2cm,长5~7cm,先在脐孔两侧涂一些安息香酊,以保护皮肤,并增加胶布的黏性。将胶布的一端粘在脐孔的一侧,用手将脐疝推回腹腔后,再用手挤脐孔两侧皮肤,使两侧向脐孔中心靠紧,直至呈纵向皱褶,再将胶布的另一端黏在脐孔另一边皮肤上。一般不需更换,洗澡时注意不打湿胶布。如果胶布脱落要及时更换粘上。多数在贴胶布1个月左右后,脐孔环闭合,脐疝就能好转,如果3个月无好转或脐疝较大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护理要点
①皮肤护理:观察粘贴胶布处皮肤有无异常现象,认真交接班。
②喂养管理:少量多次哺喂。
③情绪管理:尽量避免小儿出现长时间剧烈哭闹的现象,维持小儿生活规律,避免周围过强烈的声音刺激。
④排便管理:排便过于费力时,一方面给予腹部局部保护,另一方面注意饮食中水的补充,必要时进行饮食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