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4 10:39 来源:网友分享
一直为外界所诟病的公立医院特需“vip”服务,或将有所改变。4月15日,北京市卫计委召开2013年北京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北京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在会上确认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并将医院压缩公立医院服务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而针对这一举措的推进工作下一步如何开展,钟东波称,“事实上,我们还在对此进行探索”。
所谓特需医疗,是指医院在保证医疗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开展的医疗服务活动,包括点名手术、特需病房、专家门诊等形式,其收费远高于一般门诊和普通专家门诊。特需医疗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其前身多为外宾门诊或高干门诊。
特殊历史环境 催生医院特需服务
钟东波在会上强调,公立医院的职责关键是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提供vip特需服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产物。
他认为,公立医院开展特需服务的原因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医疗体系发展的步伐赶不上医疗卫生的需求,公立医院迫不得已开展特需“vip”服务;另一方面,医院也存在开展特需“vip”服务的动力,因为对于医院而言,特需服务意味着价格放开,医院就可以从高额诊疗费中获取收益,从而用以补贴基本医疗。
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低 促生“飞刀”现象
除掉医疗体系的调整进度缓慢之外,医卫人员的薪酬水平也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在中国,医卫人员工资支出仅占卫生支出的25%,而在发达国家人员支出一般要占到60-70%,香港更高达到75%。”钟东波如是说。
事实上,恰恰是由于这种低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造成医生专家走穴的现象,而业内笑谈的“飞刀”现象,即外科医生利用周六日,搭乘飞机前往外地进行手术,也是这种低水平的薪酬体系的产物。
削减特需服务 北京卫计委分两步走
公立医院开展特需“vip”服务一直为外界所诟病,而原卫生部提出的医改方案明确表示应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
针对北京市卫计委下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举措,钟东波透露,北京卫计委预计将分两步走,一面加强医院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监管,积极推进削减工作;另一面也要改革医疗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符合行业水平的薪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