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9 06:19 来源:网友分享
1、粪便性状改变
为癌肿坏死形成溃疡及继发感染的结果。因毒素刺激结肠产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前可有腹部绞痛,便后缓解。如癌肿位置较低或位于直肠,可有肛门坠痛、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粪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有时含血量较大常被误诊为痢疾、肠炎、痔出血等。
2、腹部肿块
一般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穿破邻近脏器形成内瘘时,肿块多固定不动,边缘不清楚,压痛明显。
3、肠梗阻和肠穿孔
因肠腔内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但仍能进食,食后症状较重。经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之后梗阻渐趋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在老年人的急性结肠梗阻中约半数以上由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
4、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症状
癌肿表面坏死形成溃疡可有持续性小量渗血,血与粪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消瘦、无力及体重减轻。晚期病人有水肿、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现象。如癌肿穿透胃、膀胱形成内瘘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对于早期结肠癌的表现会是什么您是否清楚了,而且据统计,有近90%的肿瘤死亡率是由肿瘤转移导致的,肿瘤转移并不只是发生在肿瘤生成的晚期阶段,在肿瘤发生的起始阶段,少数细胞具有侵袭性,能够在其他的位置扩增,即肿瘤发生了转移。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主要是由于人体防御系统对肿瘤细胞失去控制,导致机体和肿瘤之间失去抗衡所致。肿瘤组织局部在临床前期就已处于很强的免疫抑制状态,随着肿瘤的发展,这种局部的免疫抑制状态可逐渐扩展至全身,并削弱那些抑制肿瘤转移的免疫屏障,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系统不能实施正常抗肿瘤免疫监视功能,机体失去保护机制,肿瘤细胞得以生长和转移。
迄今为止,应用生物免疫理论的肿瘤临床应用技术历经了四代沿革:第一代为细胞因子技术,包括IFN、IL、TNL、CSL、TGF等;第二代为细胞技术,包括LAK、TIL、GTL等;第三代为CIK细胞技术、DC细胞疫苗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基因技术等;第四代为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基于肿瘤免疫学原理,更融合了多学科前沿技术,实现了肿瘤生物免疫疗法的升级优化,在提高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的前提下,形成了特异性强,临床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优势肿瘤治疗模式。大量研究成果证明肿瘤治愈原因在于肿瘤负荷明显降低时,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清除了微小残留病灶或明显抑制了残留肿瘤细胞的增殖。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就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激发和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抗肿瘤的免疫力,从而控制和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一、慢性大肠炎症:据报道,结肠癌的病因与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域呈正相关,一般认为,由于血吸虫而导致肠道的炎性改变,其中一部分会发生癌变。肠道的其他慢性炎症也有癌变的可能,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二、环境因素:经研究证明,在各种环境因素中,以饮食因素最重要,结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关系。另外,结肠癌的病因可能与微量元素缺乏、生活习惯改变有关。
三、结肠腺瘤:尸检材料研究发现,结肠腺瘤的发病情况与结肠癌基本一致,也是常见的结肠癌的病因。据统计,单个腺瘤的病人其大肠癌的发生率比无腺瘤者高5 倍,多个腺瘤者比单个腺瘤患者高出1倍。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易发展成癌,恶变率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四、遗传因素: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肠癌,他患此病危险性要比常人高8倍,也是常见的结肠癌的病因。大约1/4的新发病人有结肠癌家族史。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家族中患病率可达50%,如不治疗,10岁以后均有患结肠癌的可能。
多吃富含维生素D与钙的食物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饮食中掇入150国际单位以上维生素D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是摄入少量维生素D者的一半,而每天摄入钙大约在1200毫克以上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只相当于每天摄入少于625 毫克钙的四分之一。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钙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危险呈负相关,而维生素 D有潜在的抗癌作用。由于钙对脂类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以结合肠道中的长链脂肪酸和次级胆酸,减少脂质对细胞的损伤,防止肠上皮细胞的突变。因此具有拮抗高脂饮食对结肠癌的促发作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富含钙的食物如奶制品、虾皮、豆类、绿色蔬菜、芝麻酱、海带、发菜等。
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
H- r酸是B族维生素。研究发现,增加日常饮食中的叶酸摄入量,提高血清叶酸水平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研究者同时发现,相对于选端结肠和直肠肿瘤,增加叶酸摄入量对降低近端结肠肿瘤发生率的作用要更显著。专家建议成人每天补充叶酸400微克以上。富含叶酸的食物有动物肝肾、鸡蛋、豆类、酵母、绿叶蔬菜、水果、坚果等。
多食富含硒的食物
硒是一种具有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食物中含硒量高和血硒水平较高的地区,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以及白血病等的患病率很低。曾有学者在一项硒与安慰剂的对照研究中发现,每天补充硒200微克,可以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 58%。此外,血硒浓度较高者很少发现直径超过1厘米的肿瘤。硒是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该酶具有抗过氧化的功能,防止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护细胞膜不受有害的活性氧自由基的破坏,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富含硒的食物有海产品、动物肝肾、肉类以及富硒土壤中生长的谷物、坚果等。
1、大便隐血(FOBT)试验是结肠癌早期发现的主要手段之一。1967年Greegor首先将FOBT用作无症状人群结肠癌检查,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FOBT有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包括联苯胺试验和愈创木酚试验等,但特异性不够理想。免疫法有免疫单扩法(SRID)、乳胶凝集法(LA)、对流免疫电泳(CIE)、免疫酶标法(ELISA)及反向间接血凝法(RPHA)等,其中以RPHA较适合于大批量筛检用。RPHA敏感性63.6%,低于联苯胺法的72.7%,而特异度RPHA为81、9%,高于联苯胺法的61、7%,故RPHA作为初筛可明显减少复筛人群量,且不必控制饮食,易被普查人群所接受。
近年报道的免疫斑点法(dot-ELISA)为未来发展的一种免疫新技术,相对操作较简便,敏感性高,重复性较好,确具临床应用的前景。
2、细胞学诊断结肠癌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有:直肠冲洗、肠镜直视下刷取、线网气囊擦取以及病灶处指检涂片法等。但以肠镜下明视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检涂片较为实用,如发现恶性细胞有诊断意义。如属可疑恶性或核略大、染色质增多的核异质细胞者,不足以作最终诊断,但提示应作复查或活组织检查以确诊。尽管脱落细胞找到恶性肿瘤细胞,但确定治疗方案,仍应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
温馨提示: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