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3 16:27 来源:网友分享
1、缓慢降热
不要把出汗的孩子放到风口处凉快,也不要让孩子快速喝冷饮等食品,这样会使孩子敞开的汗毛孔迅速闭合,造成体内调节失衡,引起呼吸道感染。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已经出汗时,不要马上脱掉衣服,应该让孩子静下来,擦干汗水,等到孩子不再是汗流浃背时,脱掉一件衣服,再放孩子去玩。
2、及时增减衣物
小孩虽然没有大人耐寒,但他们多处于运动状态,即使睡着了也不会安静,所以和大人穿得差不多就好了。妈妈应根据温度变化而适当增减宝宝衣服,不要让宝宝在出汗的情况下突然到冷空气中。
3、远离病源
尽可能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应少带宝宝串门,尽量不到公共场所去,家里有人患感冒则应减少与宝宝接触。
4、常喝温开水
可以让孩子多喝温白开水,这样不但可预防感冒,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胃肠道和肺部有益。
(一)一般治疗:
注意室内空气新鲜。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注意翻身、拍背、体位引流、及时吸痰。
如 有肺不张时,应取侧卧位,将肺不张的肺段位于上方,以便分泌物的排出。每次翻身、拍背后应吸痰(约20s)。吸痰后如出现紫绀,可约加大氧流量或用复苏器加压给氧1-2min,待皮肤黏膜红润后恢复原有吸氧方法。供给足够的营养,不能进食者,全静脉营养,严格掌握输液速度,每小时不超过4ml/kg。
(二)抗感染:
病 原体明确时,根据药敏实验选择抗生素。病原体不明确时宜选用广谱或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出生前和分娩过程中感染的肺炎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常选用氨苄西林或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出生后染者多为革兰氏阳球菌,多选用大剂量青霉素每日20万-30万U/kg或第一代头孢万万类药物;衣原体肺炎首选红霉素;金黄色葡萄可用新青霉素Ⅱ或Ⅲ等;厌氧菌感球菌感染可用甲硝唑;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丙氧乌苷,每日 5-15mg/kg,静脉给药,疗效可达70%-80%,注意有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单纯疱疹病毒肺炎可采用阿糖腺苷或无环鸟苷静滴。
(三)对症治疗:
有酸中毒应及时纠正,呼吸性酸中毒主要改善通气,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加用1.4%碳酸氢钠,静脉注射。烦躁不安者,酌情选苯巴比妥或复方冬眠灵,及时纠正低血糖或低血钙等。
1.一般症状
有发热、拒食、烦躁、喘憋等症状,早期体温为38~39℃,亦可高达40℃。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小婴儿常见拒食、呛奶、呕吐及呼吸困难。
2.呼吸系统症状
(1)咳嗽开始为频繁的刺激性干咳,随后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剧烈时可伴有呕吐、呛奶。
(2)呼吸道症状及体征呼吸表浅增快,鼻翼煽动,部分患儿口周、指甲可有轻度发绀。肺部体征早期可不明显,以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合并胸腔积液时可有叩诊实音和/或呼吸音消失。
3.其他系统的症状与体征
(1)循环系统症状婴儿肺炎时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如患儿心率增至160~200次/分,肝脏短时间内增大或明显增大、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四肢水肿、尿少,应考虑充血性心力衰竭。
(2)神经系统症状①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翻。②昏睡,甚至昏迷、惊厥。③球结膜水肿。④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⑤呼吸节律不整。⑥前囟门膨胀,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均正常,称为中毒性脑病。
(3)消化系统症状肺炎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及中毒性肝炎。
饮食适宜:1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2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3宜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
柠檬柠檬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以及其他营养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抗菌消炎的作用,对小儿肺炎是具有治疗的作用的。每天泡水喝300-500毫升为宜。
西红柿西红柿性凉味甘酸,有清热生津、养阴凉血的作用,可以促进身体毒素的排出,易于肠道吸收消化的食物,利于小儿肺炎的恢复。炖汤喝200-300克为宜。
鸡蛋白鸡蛋白富含有优质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保护肠道粘膜,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易于小儿肺炎的恢复。每天1-2个为宜。
饮食禁忌:1忌吃油腻的食物;2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猪油猪油含有大量的油脂,容易滋养细菌,以及容易使喉咙产生痰液,引起呼吸道不适,抑制痰液的排出,不利于小儿肺炎的恢复。宜吃低脂宜于消化的食物。
辣椒辣椒是属于刺激性比较大的食物,在小儿患有肺炎期间食用,容易刺激呼吸道稀饭组胺、缓激肽等物质,容易导致发烧,咳嗽加重,不利于身体的恢复。宜吃清淡化痰的食物。
粽子粽子是属于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小儿胃胀,腹部胀满,不利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抗病能力下降,不利于患有肺炎的小儿食用。宜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温馨提示:
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避免过度疲劳,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尽早防治上呼吸道感染。